隨筆 節 氣 先達 成城 耳邊經常聽到一般人的感嘆,說時光易逝如流水,而去了不再來。不是嗎!春節剛過,那團聚喜慶,韻紅色的歡言笑語尚在耳邊繚繞,幾乎來不及有個休息時間,就開始手忙腳亂,準備清明祭拜祖先。這一年的清明時節,哪有"雨紛紛"之說。這期間的天氣,熱浪襲人,把人熱得不知所措,幾十天來頂著烈日驕陽,簡直熱得沒個譜,因此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覺得清明是昨日剛過的事。可是菜市中這一下又傳來竹葉的叫賣聲。唉呀!有人喊了!說"怎麼快又要做粽子了。農曆五月又到了眼前。"人家喊歸喊,時光照常無情的溜走。大概人們忘了以前古人教訓過的一句話:"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叫人要保握好時間呢。 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裡,特別是華社後輩吧,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每一個大節氣,都限定在不甚瞭解的氛圍之中,大約就知道一年中,先過年,後元宵,然後連結起來是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每一年週而復始,如此循環,毫不厭倦。這也是懂得節氣的"皮層"。其實中國傳統的每一個節氣,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和紀念方式,有些人對這些,感覺就是"遠事模糊""近事才真"。 我們呀,大約因為受到環境的約束,教育等諸多問題,又多年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很多都不知道各大節日的真正意涵,雖然每逢遇上節日,都有報刊每每登載介紹,但讀了領受到的也有限。結果對傳承下來的上述節日習俗,就好像一年不如一年地度過。怎麼說呢,舉個例吧,我們這裡過年,變得簡單,就是吃大餐、拜神、領紅包。可它真正的意涵,在於新年新氣象,迎來新的希望,要有感恩的心,感謝新歲新生,進一步生活更美好更精彩,與人和諧以致家園興旺,社會安定,國家更昌盛。因此這時候,不難聽到"新年進步""生意興隆""一帆風順"以致"恭喜發財"的祝福,在祖籍國還屬社會的狂歡節,大放長假遊子回鄉團聚的精神永不變。 對於過其他的節日,照樣退化到只剩吃和喝、拜拜神,就是有錢有福過個好節日,沒錢福淺的過節,就顯得疲憊不堪,甚至力不從心。什麼粽子呀、月餅呀變成觸手莫及的奢侈品。這樣的處境,還遑論什麼節日意涵? 現在,距離節氣最接近的時間是五月節,這裡就揀這個節日來東拉西扯。純屬老調重彈。感覺就是應該不厭其煩,要多說、多聽、多懂,沒別的意思。 我們每年經歷的五月節,或叫端午節,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的吃粽子節日。這節日的產生和盛行地在中國,也流傳到鄰近的國家。其他源說法頗多,單就中國就有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紀念詩人屈原說等等。真的一言難盡。 這裡摘錄一則有關五有節屈原說法的故事,供作勉勵。 遠在公元前的春秋時代,楚國有個忠臣叫做屈原的,他倡導舉賢納士,富國強兵,主張聯合齊國抵抗強盛的秦國,但遭到奸臣貴族的反對而被迫去職,又被趕出京城,流放到別的地方去。他在被流放中,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析的詩篇。後來聽說楚國被秦國滅亡。屈原心如刀割,始終捨棄不了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投汨羅江自殺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很哀痛,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有人準備包了荷葉的飯糰投入江中,說是讓魚蝦水怪吃個飽不再侵害屈原的身體。又有漁夫划船,想打撈屈原上岸,又敲鑼打鼓想嚇走水中魚蝦怪物。也有人帶來雄黃酒倒入江中想暈倒水中靈物。發展到後來,那包了荷葉的飯糰,演變成今日的粽子。船上鑼鼓則成了今日的龍舟競渡。同時也帶動喝雄黃酒的風俗。這便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五月節)的由來。很簡單的敘說,但願你我能領略一些。說說一點給孩子們聽,也是一件樂事。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