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印度尼西亚 陈正祥 中国人移居印度尼西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史书上,从唐朝(618-907)起就有了记载。唐高僧义净于671年通过海路去印度取经时,曾在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SRI WIJAYA)王朝(三佛齐)所在地即旧港(今日之巨港)长住,从事佛经翻译(梵语)。那时有一些中国僧人已掌握古马来语。斯年三佛齐王朝通行古马来语,到唐末黄巢起义才有较多的华南中国人为避乱而移居印度尼西亚。 宋朝(960-1279,分北宋、南宋),中印的海上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两国来往增多。到北宋末年,中国商人在印尼谋生而久居不归,他们有的娶了土著妇女生儿育女,从而出现“土生唐人”(那时称华人为唐人)这一新生代。“土生华人”作为华人移民的后裔,生于斯长于斯。几代人下来,大都已不谙华语而以地方语(如爪哇语、巽达语、马来语)作为母语。 到了明朝(1368-1644),在印尼定居的华人已具雏形,他们在当地扎根,与原住民一起建设美好的新家园;他们与本地人通婚生育儿女就成了原住民;他们不谙华语而通用本土话,与原住民无异。明初1405年,郑和下西洋也来过三宝垄或垄川,此与取名三宝太监息息相关。 1619年,荷兰总督燕·彼德逊昆占领巴达维亚(俗称巴城)后,逊昆招兵买马扩充人力,利用中国人建设巴城,昔日雅加达之开埠,华人已立了汗马功劳,丰功伟绩,他们与巴达维亚原住民曾有过反抗荷兰殖民地压迫斗争;1740年“红溪惨案”就是典型历史的实例。于此,荷殖民者残杀了一万华人,十分凄惨,血染红溪矣! 据统计,1860年印尼华人不过22万人,1930年已达123万人,50年代已达300万人。至今,有关印尼华族总数统计达2000万人,这是估计数字,但介于1500至2000万人就比较实际。时至今日,印尼的华族已是我国仅次于爪哇、巽达族群,是印尼第三大族群,华族是印度尼西亚公民了。 我们身为华族,是印度尼西亚大家庭中的成员,我们是真正的印度尼西亚人(ORANG INDONESIA SEJATI),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终于斯。多少世纪以来,我们经历了印度尼西亚文化语言熏陶与洗礼而融入主流社会,与印度尼西亚各族群的人融洽地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精诚团结,在“殊途同归”或“多元合一”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共存共荣理念,而协调齐心构建了以印度尼西亚民族和谐社会,何等壮丽! 为此,我们务须尽忠效劳,热爱印度尼西亚,为印度尼西亚祖国的建设事业与繁荣鞠躬尽瘁而全力以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让我们高歌颂扬伟大的印度尼西亚万寿无疆!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