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達随笔 陽 春 三 月 兩 清 明 先達 成城 清明節是中國農曆中24個節氣之一,也唯一成為民俗的重要節日。時間就是在每年的公曆4月5日或4月4日為正日。而這日期前後的10天,就是人們擇日踏青掃墓的最好時間。我們這裡過清明節就此較單純。拜祖宗、掃墓,年年如此沒有什麼特別「節目」可言。而這節日,好像成了只為祭鬼、拜神而已。尤其想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哀愁詩句,彷彿這清明充滿悲情與淚水。其實它真正含義尚在於除了祭祖,緬懷祖先,就是要注重孝道、講求慎終追遠。可見清明節的份量是很大的。別的不說,單就我們華族那一份別一樣的思念感受吧。人們每到這節日,就要聯想到親情、祖先、故鄉,以至那種內心深處的離愁別緒,一下子都會湧上心頭,正是所謂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覺。君不見此時、那漂泊異國他鄉的遊子,每次遇上清明,那鄉愁回歸的心情總是那麼的強烈。 這是聚我們生活經驗所見之情景。但若是我們翻開史書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的「節目」可就多了,但不實用於今時今日,所以我們這裡的人們幾乎從小到老,從來沒聽說過清明還有什麼別的特點。 在中國,這季節正是春天,正當春暖花開的時候,大部分地區正農業生產、春耕、春種、造林。氣候溫暖,草木茂盛。而民俗就有踏青,插柳,放風箏、盪鞦韆、禁火等的習俗,人們結伴而行,在春遊中釋放情懷,都有豐富的內涵。而我們這裡從來沒有這一套,簡直聞所未聞。這只能從看清明歷史記載,才略知一二。所以清明節並非悲情一個。它還有「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有它歡樂的一面。清明節,掃墓祭祖,是常情,婦孺皆知,故此三言兩語,點到為止,不再囉囌了。 在中國古代的春天,恰逢有一個清明節,由如上述。但在史書在同個時候,還有另一個清明。取名「寒食節」,相信少有人知,它也是屬緬懷先人的節日,但禁止人們燒烤,都以吃生冷為主,故得名。這寒食節也正是在春季,它與清明節的時間很接近,漸漸地這節日便於清明合而為一了。 這裡,就拿這前輩「羅陽談清明節的文化含量」一文的段落,紀錄起來,讓我們共享這寒食節的由來。 「史書上記載了這樣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計毒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只剩不少數幾個忠心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的。有一次,重耳餓昏了過去,介子推為救重耳,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交給重耳吃。 19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但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不見其人,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入了綿山,晉文公派人到山上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讓介子推逃生出山。晉文公按計做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無奈,安葬了介子推,也同時發現介子推留有遺書。也是一首詩,內容是: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工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為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此後,晉文公便把介子推這件事定為清明節,果然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