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長城非好漢 先達 成城 誰都知道,中國的萬里長城是舉世聞名的。它是世界古代建築物中遺留至今的七大奇蹟之一。 長城的誕生時間,已相當久遠。依記載,最早是在公元前的戰國時代。北方的燕、趙等國開始。只為國家民族當時抵禦,也是北方的東胡、匈奴遊牧民族的不斷騷擾進犯而築起了這巨大的異障。 從前,中國北京,在歷史上始終都有這樣那樣的遊牧民族(胡人),對中原虎視眈眈、南下作亂,成了歷代皇朝的隱患,而且是延續千百年。因此,從戰國時期開始,延續後來的漢朝、元朝到明朝,這中間差不多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和鞏固長城的防務。而公元前的秦朝,秦始皇要算修建長城最為發力、規模最大的朝代。它把原有基礎上一段段六國長城連接起來,自己再增建。這樣形成了綿延數十萬里的巨大異障,從此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 現代旅遊者到中國,見到的完整的長城,是明代修築的,而戰國時代秦始皇的長城已大部分廢棄與風沙肆虐的荒野中。這裡提一下,明代修築的長城,特點是注重險要的關隘地方。如居庸關、山海關、雁門關及嘉峪關等。東起渤海池,向西直達嘉峪關,全長20余萬里。其中一段段設置了許多城堡、烽火台,瞭望敵情、傳遞警報。而明代的主要強敵,是元朝敗亡後的蒙古餘犯,逃回北方後,又不斷南下騷擾掠奪,東北又有女真族的興起。所以明代十分重視長城的修築,成了歷代修築長城工程最為浩大的朝代。 修築萬里長城,在古代哪有像現代建築工具的方便齊全。這麼艱鉅的工程,不說這在從前,就是在現代來說也不知要耗費多少的天文數字的人力物力。從前的人築牆一舉一動,全憑人工勞力。這又如何搬這千斤巨石,上山下谷,佇立在峻峭的山嶺,面對著飢寒交迫的環境,付出無數的生命代價。所謂鬼斧神工,造就了形勢磅礴,巍巍屹立在重山、蜿蜒曲折、綿延數十萬里的豐功偉績。難以想像古人築城的艱鉅。這裡只能感嘆一句,便是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千年的智慧和血淚,才有了今日尚存在的萬里長城。 從史料記載,明代修築長城的勞力支柱,主要來自邊防軍人;強徵的民夫和發配充軍的犯人,築城兼巡邏。因受環境艱苦的煎熬,死傷無數。但卻不能逃亡自拔,以至人到工地,性命凶多吉少,是一去不復返的。而「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便是一個例子。孟姜女到築城邊防尋夫,但見白骨遍野,千呼萬喚不見郎君,悲從中來,失望地哭到淒慘而引發在場同命運勞工的感染悲憤,想及自身難保,最後豈能逃過死亡一劫?因而群力不惜將築好的城牆推倒洩憤。 現代人遊歷長城,導遊會引領遊人見那屹立在關口的一座石碑,上書「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字樣。你可不要得意洋洋誤認為自己身歷其境,到了長城,便是好漢。非也! 且聽其中原意:這句話出自毛澤東的一首詩詞,叫「清平樂,六盤山」的。詩詞的前一段抄錄如下:「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這首詩詞是毛澤東寫在抗日烽火的年代,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後,紅軍匯集陝北長城邊陲與紅軍匯合一起,保家衛國,抵抗日寇。「不到長城非好漢」強烈表現抗日戰士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稱讚那些能到前線衝鋒陷陣的勇士們為英雄好漢。那是以生命鮮血換來的革命鬥志,得之不易。 長城號稱萬里,像一條巨無霸的蒼龍,盤旋在中國北方山巒的青山翠谷中。有人說,它是從月亮上觀望地球,唯一能見到的地球建築物。這見解已被中國宇航員楊利偉推翻。從月亮觀望地球所見景物,就像從地球觀望月圓時的月亮。試問,以大家的經驗我們能見到什麽?在那複雜模糊不清的球體表面上,所見即便是有,那只不過是一段細幼,黑髮根一般的微小細線,但也不見得那就是長城啊! 如今的長城,只供觀賞那麼簡單!?但它是受聯合國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是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也是人類智慧的典範。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