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达 通 讯
(第179期) 《先达人社区网站》
北京先达校友会 www.siantarpeople.org 2018年5月23日 目录
风雨同舟校友贤 黄书海 近日,清香到天津养老院看望老伴铁生。从饶勤发来的视频看,铁生已能与亲人简单对话,思维有明显进步。甚喜甚慰。 铁生今年89岁,比我大3岁,是我的学兄。 我们相识已有七八十年。我在先达中华学校念小学,铁生是学生自治会主席,我参加童子军,他当队长。我在华侨中学教书,他是我的同事。我和他同时离开华侨学校。 1952年2月,他和清香回国深造,我到棉兰《苏门答腊民报》工作。1954年底我被调入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工作。彼此失联了十多年。 直到1963年6月,我被调入外交部工作,从此开始了我们在北京的深度交往和深厚友情。 1967年中印尼断交前,彼此工作很忙。他在总工会当印尼文翻译,经常要陪印尼总工会和农会代表团到各地参观访问。我在外交部亚洲司印尼处工作,除案头工作,还要经常陪国家领导人访问印尼。除了节假日或假借先达乡亲来京探亲访友的机会,偶尔见上一两面外,没有更多时间聚首叙旧。 后来,一场文化大革命,把我们抛到干校。铁生一家人全到干校,我是妻儿留在北京,只身去干校。边劳动边接受审查。 七十年代,我们陆续回到北京。恢复工作后,1991年至1994年,我被派往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八九十年代,我和铁生相继办了离退休手续。从此,我们的交往更为频密,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先达是个能留住我们心的地方。离退休后,我们的活动基本上以先达乡亲为中心。 1997年北京先达校友会成立前,节假日或外地先达乡亲来访,我们都会在克胜、静池、铁生或我家聚会。后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家庭聚会显然不付应用。于是改在静池单位礼堂或附近餐馆。 为了可持续展开活动,在众校友要求下,北京先达校友会应运而生,并加入北京印尼归侨校友会,成为该会极具活力的会员团体之一。 陈静池出任会长,我是副会长,铁生为秘书长,李瑞华为会计。人数精干,团结合作,办事效率高,赢得众校友支持和赞誉。 我和铁生还负责出版北京《先达通讯》,增进了全国各地和海内外先达乡亲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铁生工作态度端正,充满热忱,不挑肥捡瘦,任劳任怨。搞会务工作是这样,搞文字工作也是这样,有口皆碑。 《先达通讯》我编写完毕,即把稿子送给他,由他负责安排打印、校对、发送等,基本不脱期。他出事后,由我和瑞玲负责整个编辑、出版、发送工作,才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我主编《忘不了的岁月》和《先达照片》,铁生是得力的编委。我们合作得很愉快。 铁生可算是先达承上启下的人物,老一代人他认识不少,年轻一代也很熟悉。由于他具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先达照片》中许多历史照片,年代、姓名均请铁生审定。这是一项非常繁琐细致的工作,没有足够耐心,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的。而铁生做到了,做得很出色。 我们和铁生一家,不是亲戚,胜似亲戚。彼此交往之频密、内容之丰富、程度之深,是一般友情难以匹比的。 2007年,我们同机飞往新加坡参观访问。这是我们两家的第一次。在新加坡受到张耀东夫妇和两个女儿的热情款待,亲如一家。还见到失联几十年的黄鸿美。他是铁生的同班同学,分别时,都还是“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如今都已是古稀之年,虽然“萧疏鬓已斑,但“欢笑情如旧”。当时会见的戏剧性和欢乐气氛,特别是鸿美吐露几十年前如何暗恋和追求尤嫦娥(耀东夫人)的动人故事,相信,铁生你一定会想起来?! 到了先达,我们一起参加历史性的世界先达同乡联谊恳亲大会。大会开得很成功! 我们一起感受到先达乡亲的大联合、大融合,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 在新加坡,我们和洪玉深交谈甚欢,路过丁宜时,又受到她姐姐洪玉英和女儿的盛情款待。那一桌鲜果沙拉是她留学德国的女儿亲手做的“杰作”,至今想起来,还垂涎欲滴。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郭瑞琳和陈素燕安排先达一日游。我们在北京也接待过他们。而今他们都已故去,留下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再提一段,你最难忘的。陈静成带队到亚沙汗吃海鲜。一路上谈笑风生,各种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当时,你也说了不少笑话,还记得吗? 我们还一起到香港参加“九·二0”事件六十周年活动,还一起到祖国宝岛台湾八日游,在台北还和施启胜叙旧。你一定还记得那带有神秘色彩的慈湖文化公园,那因南形如月弧,北形如日轮而得名的著名景点“日月潭”…… 我们还应泗来兄的邀请,一起到洛阳观赏牡丹、游览名胜古迹,我们还和谦宇、德华、泗来等共同审定了《先达照片》,其情其景,难道你忘了吗? 2012年9月,第二届世界先达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开得很成功。见到许多海内外先达乡亲。其中最突出的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印尼驻华大使易慕龙应邀出席大会,并在大会上公开宣布:“Saya lahir di Siantar. Siantarmen(我出生在先达。先达人)。”这点,你肯定还记得吧?! 铁生兄,当你能回想起这些事时,你一定会觉得:世界很精彩,生活很美好! 我和铁生几十年的友情,淡如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有人问:你们的友情为何能维持那么久?答复很简单:就是无利可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 2014年1月22日,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那一天,我们一起到中联部看望克胜、永祥、月姣、宝琴等。中午在少棠家吃饺子。下午我让孩子开车接我们到康梦园国际老年公寓看望郑南风。 在车上,我送你一本《生命的感动》,你不停地翻阅,说这是本好书,回去好好看。我一直等着你的读后感。 当天夜里,你不幸摔倒。医生赶走了死神,把你接回家了。如今康复得很好。 这篇文章是为你而写。改天,我会约几位老朋友到天津看望你。届时,我们一起畅谈美好的往事。 Horas! 父亲的劳力士手表 杨 涛 父亲(杨国坚)九十岁诞辰到了,一晃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了。去年和今年父亲的祭日,我是自己一个人去八宝山祭奠的,没敢告诉母亲,实在是怕她触景伤情。与清明扫墓时最大的区别就是,父亲的祭日,正值隆冬时分,墓地非常地冷清,除了陵园内墨绿的古松柏和冬青,其它的一切都笼罩在灰蒙蒙的气氛里。也因人少,肃穆的环境中又平添了几分寂静。想想清明时节,陪同母亲去扫墓的情景,那可真是人头攒动,车流不息,连下面的大停车场要找个车位都不容易,更别说把车停在上面了。 尽管父亲已经离开有些时日了,可每每想起与他生前的往事,心情总免不了一时难以平复。刚刚为找去年3月份搬家时不知放到哪里的那块父亲的劳力士手表,又看到父亲去世后,我与殡仪服务机构合作精心完成的电子纪念册,索性又插入手机观看了一遍。伴随钢琴在高音区奏响的乐曲,我的思绪一下就被拉回到了两年多前安放父亲骨灰时的场景。耳畔再次想起星星索和梭罗河的曲调,看着父亲生前与家人和朋友、同事的一张张老照片,我的眼前又模糊了。 还是说说找出来的这块劳力士手表吧,它应该是父亲留下能让我珍藏的少数几个物件之一了。其实,它就是一块上世纪50年代产的极其普通的手表,三针无日历机械手动上弦的那种。我从未问过父亲这表他是什么时候买的,想来一定是他进使馆工作后,因工作需要为自己添置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一生几乎没有用过任何我们这代人认为的奢侈品,甚至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他老人家居然还保留着从未穿过的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部队配发的新军装。而生前他却一直喜欢穿着那条洗得都退了色,裤脚已严重磨损的的确良旧军裤。 听父母多次讲过,父亲从小家里非常穷,为了贴补家用,每天放学后,当母亲和舅舅还有其他富裕家庭的同学们进行童子军课外活动时,父亲就要马上跑回家,推出祖母早已为其准备好的“铛铛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印尼先达街头贩卖云吞面的一种流动商贩车,到学校门口卖面给活动后饿了的同学们。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父亲养成了终身勤俭节约的品行。然而即使这样艰苦的学习机会,由于祖父眼疾致盲不久就失踪离世后,少年的父亲也因随祖母改嫁搬家给丢掉了。所以,父亲在参加革命工作后填写的履历,有关学历一栏就填过:小学肄业。正是因为上述的变故,父亲小学四年级后就辍学了,走街串巷卖云吞面。后来还是在街上遇见了当初教过父亲的曾海文先生,了解了父亲辍学的情况后,曾先生千万百计联络举荐,说服当地一家华文学校校董免除了父亲的学费,并自掏腰包给父亲出了书本费等,让祖母很不情愿的答应下,才使父亲得以继续了学业。中学毕业后,父亲又边工作边去教会学校自学,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又学习了印尼文、英文、荷兰文,为今后从事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说回那块手表。在1981年高考时,父亲把他带了多年那块劳力士表给了我,让我掌握好考试的时间。当年考上大学时,我也就一直把它带到了学校。尽管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对这么一块旧表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在那个我们的社会什么工业产品都还要票证才能购买的年代,多数同学还要依赖学校发放的十几、二十块助学金才能生活的大学生时代,我一个还不到17岁的学生就带上劳力士手表了,尽管是块旧表,那也着实是一种超时代的奢侈了,同时这其中也饱含了一位父亲对离京赴外地读书儿子的那份默默地、厚重的爱。在校期间由于我对手表的不在意,以至于几次放假回京时,手表都要拿到当时还位于东华门附近的著名老字号亨德利钟表店去维修。不是换摔裂的表蒙子,就是修理松扣的上弦旋钮,要不就是修那条扯断的金属表带。 记得1985年毕业上班后,我还一直带着它。但很快,世面上就开始流行电子表了。由于香港的亲友到访时,也开始拿电子表送礼。所以,我也开始带电子表了,加之这块老旧的劳力士手表,由于上弦的旋钮脱扣严重,送去亨德利表店,人家修表师傅表示,修好几乎是不可能了。就这样,那块老旧的劳力士表又让我还给了父亲。 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流行使用呼机和手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手表作为报时的功能也就越来越不重要了。下海经商后,当时我也能消费得起几万,甚至更贵的手表了,但我从来就对此没有丝毫的兴趣。说来也巧,在手表的消费观念上,我的太太跟我是一摸一样。甚至九十年代末结婚时,新婚夫妇几乎都要添置一对豪华男女对表也让我们一起给省略了。直到儿子上小学后,有一天回父母处,在抽屉里看到了那块没表链也不能走的劳力士,我对父亲说,这表还是给我吧,等我哪天去瑞士时带上,看看原产地是否还能修好它。 如今一晃又过了十几年,瑞士我也没去,那块老旧的劳力士依然是没表链的坏着,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父亲已经离世两年有余,这块服务于我们父子二人的已经不能走的旧劳力士手表,也就成了我对他老人家的一份永久的思念。 2018年5月17日于北京 我敬重的二姨 ——一位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家庭妇女 香港 陈华 我妈有两姐妹。妈妈和二姨嫁入了小康之家的封建家庭。其责任就是养儿育女、操办全家的洗衣做饭等家务工作。 二姨的命运就不同了。她和姨丈大半辈子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在贫困与饥饿的生活中挣扎、奋斗。终于熬出了一个安定的生活。如今,二姨已103岁,勉强可以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神智清楚,是先达的长寿之星,也是我的亲属中尚健在的最长辈的亲人。 她育有八个子女,二十八个孙子,四十三个曾孙。儿孙孝顺,正在享清福。 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去丁宜探望外公外婆和你们,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 外公开一家咖啡店。老人家见我来,很高兴,经常煮鸡蛋给我吃。外婆则带我去杂货店,买玩具球。有了球,我就可以在“五脚基”玩半天。 外公去世时,我们全家给他老人家守灵,度过了一晚才出殡。我还记得,你们带我认识一位身穿白衣裙的姐姐,她和霭可亲,印象深刻。但忘了姓甚名谁?我一直挂念她。 我还是孩童时,你们不知为何搬迁到先达远郊区的农村过农民的生活。生活很艰苦,而且附近很多野孩子,经常过来偷食和破坏庄稼。当地印尼族农民不是杀鸡敬猴,而是抓住猴子,捆绑起来鞭打,让猴子发出惨叫,名符其实,打猴敬猴。 即使在如此恶劣环境,二姨丈与二姨还掩护了正在躲避日军追捕的革命文化人士巴人,以及先达抗日志士国海、斯刚等人。这些事,他们从不对外张扬,但他们对抗日是做出贡献的。 此后,二姨一家搬回先达,全家居住在一间简陋的木屋,靠糊纸袋,贴补家用。后来,二姨靠炒鱼皮花生积攒了一些钱,便在巴尼街和苏多莫街之间靠近火车站处开了一小杂货店,从此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当时,我已在华中执教。每天下班后路过时,我总会停下来,向二姨丈、二姨问好。这时,二姨就会到对面小食店买一只炸鸡腿给我吃。 当我决定回国时,姨丈坚决反对,理由是:我是陈家的长子嫡孙。但当一切决定无法改变后,他便让我在他们开的文具店中挑选我需要的文具,更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让大女儿随我一起回国学习。当时的回国热潮,谁也挡不住。 我们乘搭的轮船顺利到达香港,后改乘火车,经罗湖——广州,直达北京。 当年,我考上大学后,便与至亲的几位姐妹,到大连旅游,拜访了二姐、二姐夫。整个旅游很顺利很愉快。 我和表妹,大学毕业后,都参加了工作。大家生活很稳定。可是,一场文化大革命却把这一切都给毁了。 为了孩子的前途,我们先后申请移居香港。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总算有了一个安定的家。 妈妈和二姨的感情特别好特别深。病重时,还念念不忘要我寄钱给二姨。 二姨,祝贺您身体好、神智清醒。您是先达人的长寿之星。今年儿孙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围坐在您身旁,多么幸福啊! 愿您多多保重! 老酒香醇 老友知心 印尼 凡夫 阿志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的老邻居。他75岁了,但样貌举止,都无老态。他老伴、老本、老健、老友、老靠样样俱全,且样样都好,令人羡慕。 阿志是个甚有爱心的人,在享有老来福报的同时,也想到他的许多同年、同时代的老朋友们。他想: 老友越来越少,且以后会更少,老友情何其可贵,应好好珍惜。他念兹在兹,经常找老朋友聊天, 为自己打发时间,也关心朋友。 为了巩固友情,他组织了个[老朋友俱乐部],并用Kumpulan kawan lama 名开了一个WA群组网站。邀了二十多位老朋友,在网上交流,其情洋溢,其乐融融。 这个老人群组,除了日常的交流,他们还每月聚餐一次,由阿志筹办安排,有意参加的,就在群组里报名,餐费AA制,谁都不请谁。不成文的规定是:每个第一次参加的朋友,或是来宾,不必付款,由大伙共请。 阿志是先达人。人以群分,这般老朋友都来自先达市;能在这异地他乡里会合相聚,乃是人生一乐事。先达男人,年轻时都有一股离乡背井、外出打江山的梦想。到了青春年龄,他们都如候鸟般地,四处纷飞,只要商机所在,不管路多遥,境多险,他们都会展翅飞翔,去追逐他们的美梦。往往前者拉后者,组成鸿雁队伍,遨游天际。印尼国内外,到处都有先达人的踪迹。 经过风风雨雨的洗礼,酸甜苦辣的人生历练之后,他们名成利就。退休后就安享晚年了。当然,其中也不乏宝刀未老,不甘退休、仍然驰骋于商界中的老将。他们自称是Siantarmen,谈之意气风发,自豪得很。 [先达国语],是他们独特的方言。逢同是先达人,他们都非说此语不可。只要你能说先达国语,你就是先达人。“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就让这先达国语,表达的淋漓尽致。只是,随着华校华语的被禁,先达国语也逐渐式微了。年轻的先达人,很多都不会说这家乡语言;令许多热心的先达人士忧心惋惜。 我虽不出生在先达,但却在那里度过我的稚童岁月,念完小学就搬迁到棉兰。有幸,我因“先达国语”保存良好,故还被先达人视为先达人;凡有什么喜庆节目,总邀我参加。阿志是我先达的隔壁邻居,是他把我带入了【老朋友俱乐部】的。 认识到了许多先达朋友,其中还有我儿时的小学同学。数十年不见,他们小时的容颜依稀还在我脑际。和他们交流,我先达记忆里的空白,得以弥补,是我最大的收获。我们同属一个时代的人,自然有不少共同的记忆和语言。阿志让我得到这份欢乐。 两个小时的聚餐中,老朋友无所不谈,除了他们少年岁月里在先达记忆,就是各人在他乡里打拼的经历,非常精彩和丰富,让我听了感慨万千,而更加肯定了人的成功,除了命运,就是和坚韧的奋斗和勇敢的拼搏精神有关。 有人谈起了,先达是“小延安”的事。相信这和当年的先达华人界中,左派的人士占大多数,爱国心比别的地方人更热衷和坚定有关。 离乡背井的人,难免有乡愁情节。这个【老朋友俱乐部】必然可以让着乡这宽舒缓和。大家都希望,先达人引以为荣的【先达国语】,以及她的”小延安精神”能代代相传、延继下去。似乎,那是先达人的骄傲! Horas Siantarmen!我祝福先达朋友们,不忘先辈们的先达团结精神,为先达人先达事谋福利,谱写美好的先达篇章,留存先达后人!如祝如颂! 黄树泉日记摘抄 1950年8月12日 回国深造学习的计划,今天终于要实现了。 时间短促,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今晨终于登上了万福轮。我们要和南洋的朋友告别了,要和新国家印尼、第二故乡,说再见了。 我们就要投入祖国的怀抱去了! 6时多,船启航了。船上的朋友不多。只有40多位。其中半数是要到新加坡和香港的。去汕头的10名。回国学习的三位来自怡保,一位来自棉兰,加上我和曾文两位,共六位。 14日到达新加坡,停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船才开进码头靠岸,迎接新加坡乘客,大约有二百多人。他们的行李很多,有的举家回国,几乎把家产都装箱搬回去。每人十几件。有的是想回国帮助国家建设。晚12时船开航了。 一路上没遇到大风浪。19号下午才到达海口。这里港口水很浅,船无法进港,便在港外抛锚。等了一些时候,便见到远处有一艘小汽艇,插着一面五星红旗,飘呼着过来了,并靠近万福轮。中国海关人员顺着吊梯上了船。先由干部很有秩序地把大家集合在一起,宣讲政策,检查完后,才让乘客一个个上岸。 这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检查时,海关人员不会为难你,也不会马马虎虎,照章办事,使每个华侨都感到满意。 第二天早上五时,船再开行。行了一天一夜,第四天早上五点,船到达香港,这里的情况可就不同了。船一停稳,码头的人便争先恐后地爬上船,争抢着搬运东西。扒手也混进来,你的东西不加看管,一下子就不见了。 23日,万福轮决定不开到汕头。船长与香港海关商量决定,派三名工作人员,负责把我们送到九龙,从九龙坐火车到罗湖,过境到中国境内深圳,然后由我们自己负责去向。 罗湖深圳检查很严格,花了大半天时间直到下午五时才买到去广州的车票。 五时十五分开车,经过好多地方,一路上见到一片片广阔农田,农夫忙于耕种,车行了四个多小时,晚上九点半才到达广州。 这时我们的路费花光了,再没钱坐车到广州侨委去。于是请车站同志帮我们打电话,请思文同志到车站来接我们。 十时左右,我们才得到帮忙,由思文同志安排我们到侨联会暂住。 24日到侨联会报到登记。 25日写自传。这几天,我们吃、住未定。整天上街跑,找关系。我的介绍人×××(苏东回来的朋友),一直到26日才找到,拿到了侨务委员会的介绍信,正式到侨联办手续,参加了他们的小组,终于解决了我们的吃住问题。参加了小组的学习。学习毛主席刚发表的重要文件: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基本好转而奋斗。 (待续) 读电话里的春树暮云还在继续之后 汕头 朱蓝 我借黄老师的心境写了下面几句话: 我向白云深处的远方眺望, 让思绪自由飞翔。 打开珍藏的记忆, 品尝那盈盈爱心的芬芳。 托一缕轻风, 送去我绵绵的祝愿。 这一片真情呵, 永远紧紧相连…… Sidamanik 茶園 雅加达 唯群 译 Beribukotakan Raya, Inilah kabupaten Simalungun yang memiliki luas wilayah 4.150 km2 terdiri dari 17 kecamatan dan dan 216 desa/kelurahan. Kabupaten simalungun adalah satu dari tujuh kabupaten yang berada di kawasan danau Toba sehingga wajar bila beberapa kali Festival Danau Toba diadakan di kabupaten ini tepatnya di kota wisata Parapat. 以 Raya 為首府的西馬倫坤縣,面積 4.150平方公里,由 17 個鎮和 216 個鄉組成。西馬倫坤縣是多巴湖區域內的 7 個縣之一。理所當然的好幾次的多巴湖文化藝術節,都在旅遊勝地不拉八市舉行。 Mencengkram pagi, menikmati semilir angin berhembus dengan suguhan hijau sejauh mata memandang, selamat datang ke Perkebunan Teh Sidamanik. 清晨,享受微風吹拂下遙望綠色的景觀,歡迎來到了Sidamanik 茶園。 Kebun Teh Bah Butong Sidamanik Sidamanik Bah Butong 茶園 Mengeja lagi, yap... sedikit lucu bila menyebut nama Bah Butong, secara harfiah kedua padanan kata tersebut maknanya menggelikan. Bah...!! Butong (Bah...!! Kenyang). Kata "Bah" sangat identik dengan orang Batak, sedangkan kata Butong berarti Kenyang. Entahlah.... hehehe. Tapi ternyata "Bah" memiliki arti berbeda, Bah dalam bahasa Simalungun artinya "Sungai". Sipp... I got ZONK. -_- 命名為 Bah Butong 是有些滑稽,這兩個連詞的意思令人捧腹。Bah⋯!Butong(Bah ⋯!Kenyang)。「Bah」和馬達族相似,而 Butong 的意思是飽了,嘿嘿。但是「Bah」在西馬倫坤語言中卻意為「河流」。 Lokasi objek wisata yang satu ini berada di jalur lintas Parapat menuju Pematang Siantar melalui rute Tanjung Unta. 旅遊景點的位於從不拉八市,路經 Tanjung Unta 到先達市的路途間。 Sebenarnya Kebun Teh Bah Butong bukanlah sebuah daerah tujuan wisata yang sah namun karena keindahan panorama dan hijaunya teh berhasil menarik minat masyarakat baik dari Simalungun dan bahkan luar kota untuk berkunjung. Kebun Teh Sidamanik berada di PTPN - IV Medan. Perkebunan dengan luas areal mencapai 8.373 ha ini telah ada semenjak kolonial Belanda menjajah Indonesia, kerennya lagi Kebun Teh Sidamanik adalah perkebunan teh tertua di Pulau Sumatera yang masih ada hingga saat ini. Lokasinya yang berada pada ketinggian 900 mdpl menjadikan kawasan ini cocok dijadikan sebagai daerah penanaman teh hitam. Faktanya lagi nih, Kebun Teh Bah Butong alias kebun Teh Sidamanik adalah sentra penghasil teh hitam kedua terbesar di Indonesia. :) 其實 Bah Butong 茶園並非正式的旅遊區,只是因為那遍地綠色的茶葉,自然優美的景色,吸引了西馬倫坤縣當地的居民或是外阜的遊客。Sidamanik 茶園屬於棉蘭國營努山打拉植園有限公司 IV (PTPN-IV),面積 8.373 公頃,始於荷蘭統治印度尼西亞時期,屬於蘇門達臘島上最古老的茶園。地理位置海拔大約 900 米,適合種黑茶。事實證明,Bah Butong 又名 Sidamanik 茶園是印度尼西亞第二大生產黑茶的茶園。 Usut punya usut ternyata kebun teh di daerah ini dulunya ada 6 buah loh, yakni: Perkebunan Teh Toba Sari, Perkebunan Teh Bah Butong, Perkebunan Teh Sidamanik, Perkebunan Teh Sibosar, Perkebunan Teh Birung Ulu dan Perkebunan Teh Marjandi. Akan tetapi seiring perkembangan dan pemerataan ekonomi maka ke 6 perkebunan teh ini akhirnya dipisah sesuai dengan wilayah lokasinya berdasarkan kecamatan. Berbicara mengenai akses, kebun Teh Sidamanik sudah sangat layak dikunjungi baik menggunakan transportasi moda roda dua maupun roda empat. Tingginya tingkat kunjungan wisatawan dari tahun ke tahun adalah alas an mengapa Kebun Teh Sidamanik akan dijadikan sebagai trade mark pariwisata Sumatera Utara setelah Danau Toba. 經過調查,原來在這一帶有六家茶園。Toba Sari 茶園、Bah Buntong 茶園、Sidamanik 茶園、Sibosar 茶園、Birung Ulu 茶園和 Marjandi 茶園。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分配,最後 6 家茶園也因為地理位置,以不同鄉鎮而分開。乘兩輪或四輪的交通工具到 Sidamanik 茶園都很方便,茶園裡的設施條件也有利於遊客。由於遊客人數的不斷增長,Sidamanik 茶園將成為多巴湖後,蘇門達臘島北部的另一個旅遊勝地。 Bila anda berangkat dari kota Medan, maka anda harus melalui kota Pematang Siantar. Jarak dari kota ini ke Sidamanik berkisar 16 km. Jadi tidak memerlukan waktu lama untuk menikmati pesona keindahan pariwisata Simalungun yang tertatap begitu apik ini. 如果您是由棉蘭市出發,必定路過先達市,再從先達市到 Sidamanik ,距離大約16 公里。所以說在西馬倫坤縣享受自然風景名勝區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 Wisata Pendidikan di Sumatera Utara, yap...!! Perkebunan teh Sidamanik kerap dijadikan sebagai lokasi study tour dan field trip oleh kampus-kampus dari kota Medan seperti Instut Teknologi Medan (ITM), Universitas Sumatera Utara (USU) dan masih banyak lagi lainnya. Nah bila kamu sudah tertarik, saatnya memacu langkah dan menikmati alam Sumatera di balutan epic kabupaten Simalungun. Sidamanik 茶園是蘇北旅遊業教育,學習之旅的景點,同時也是棉蘭市棉蘭理工大學(ITM),蘇北大學(USU)和其他大學的實地調查地點。如果您有興趣的話,這正是享受蘇門達臘島西馬倫坤縣的自然風光的時候。 Antonius Naibaho 深 切 哀 悼 惊悉,先达乡亲李如川不幸于2018年5月18日病逝于雅加达。 谨向逝者表示深切哀悼,向逝者家属表示诚挚慰问。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