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故事:
母 亲 的 棉 兰 老 家
原著: 蓝素蘭(梭罗河)转摘自《南洋侨网》
仅以此篇,献给我亲爱的母亲蓝鳯嬌。这是母亲的棉兰老家。她座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棉兰市,门牌jl:Sawah Rumduh.2A。
上个世纪,在这座棉兰老家,我的外公开了个裁缝店,用以维持一家生计。我的母亲就在这里出生、长大,在这里,母亲度过了她的花季年华。
父亲和母亲是姑表兄妹,他们青梅竹马,这座棉兰老家,也应该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吧! 可以想像,母亲是多么爱恋这座充满无数温馨回忆的棉兰老家啊!
五十年代,我们举家回国。回国前,母亲回到了她的棉兰老家。在这里,她向苦劝她不要回国的父亲母亲告别;向舍不得她离开的兄弟姐妹告别;向这座度过她快乐童年、豆蔻年华的棉兰老家告别。那年,母亲29岁。
图为时年29岁的母亲回国前在棉兰马达山的留影。
谁能想到,从1952年回国到2011年辞世,从29岁到89岁的60年间,母亲竟然再也没能见到她的父亲母亲 - 我的外公外婆,和这座令她魂牵梦萦的棉兰老家。
开始,还有书信来往,国家困难时期,我们还收到过外婆从棉兰寄来的奶粉等当时的紧俏日用品。十年浩劫,我们和外公外婆完全失去了联系,等到打倒了四人帮,实指望可以亲人欢聚,但不幸等来的竟是外公外婆早已相继离世的消息。
母亲的悲痛欲绝,可想而知。
我的母亲,用“天生丽质”来描绘她并不为过。她1923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棉兰市,十八岁就嫁给了父亲,婚后随同父亲移居吧城(今雅加达),在八华学校任教。五十年代我们回国定居北京后,母亲在北京市城市建筑设计院就职。
工作之余,母亲的思想核心就是家庭,生活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家人幸福,别无他求.日日夜夜,她兢兢业业把我们养大,为我们的健康平安倾尽一生心血。
2008年,已是85岁高龄的母亲,依然鹤发童颜、风采依旧。少许的几根白发,总让她耿耿于怀,很不甘愿。但是,人老先老腿,那时的母亲,腿脚已不大灵便。
2009年母亲节那天,阳光明媚。我们把母亲从四楼的家抬到对面前门饭店广场(我们那栋楼没有电梯),让她享受久违的阳光,我想,这一定是我们做儿女的给母亲最好的母亲节礼物了。不久,母亲不慎跌了一跤,彻底不能走路了。从此,除去医院就医外,母亲再也没有出过家门。
2011年10月8日,母亲因心力衰竭,急送医院抢救。二妹、四妹和我在她老人家床前守护。几天来,母亲顽强地坚持着,等候她挚爱的儿女们到齐。第三天,三妹从香港赶回,第四天,五弟夫妇从意大利赶回。全家到齐,母亲停止了呼吸。
母亲享年89岁,那天,是2011年10月12日,和父亲的忌日相差不到24小时。在和父亲阴阳两隔十九年后,他们在天国相聚,永远相伴、再不分离了。在离开棉兰老家漫长的60年后,在母亲的弥留之际,她讲的多是印尼话,她不断地、重复地念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母亲,她至死都在思念着她的双亲、她的故乡、她的出生地,她的棉兰老家!
2013年10月8日,在母亲辞世的两周年祭,我完成了母亲的遗愿,我替母亲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棉兰老家。我向母亲的棉兰老家行注目礼,我久久地凝视着这座养育了我母亲的棉兰老家,想象着当年住在里面的人和事 ......
老屋已换了主人,正在装修,据说,日后的老家会变成咖啡厅。流连忘返,我久久不忍离去。
母亲常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此时此景,不幸被她老人家言中。虽然不舍,我最终还是告别了母亲的棉兰老家。
行前,我在这座已经换了主人的母亲棉兰老家门前留了影,并虔诚地将这极其珍贵的留影寄给了在天上的母亲。
安息吧,母亲,亲爱的母亲!我至亲至爱的母亲!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