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21日,王謙宇(前排右一)作為深圳華僑城副總指揮,陪同鄧小平、卓琳遊覽 錦繡中華縮微景區。(作者供圖) 達德學院是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九年間中共和民主黨派在香港屯門創辦的一所新型大學。王謙宇先生曾在該校商經系就讀,是一位傑出的達德校友。國家的改革開放,有他一份特別的貢獻。他不僅給予理論支持,還身體力行參與其中。 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以後,在中央黨校任教的王謙宇教授曾在全國報刊雜誌或內部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其中有關民族問題、經濟特區建設、中國社會性質,及總結歷史經驗等若干篇,曾經受到中央領導人和理論界的重視,並在撥亂反正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他在《關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特區建設問題》的論文中,論述了社會主義國家特區的性質和意義,提出建設特區的理論根據,即採用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他還提出了加快特區建設的幾點意見:解放思想,統一對社會主義國家特區建設的認識。堅定不移地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做好全面的科學的特區建設規劃。建立完善的特區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水準。 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兩次對該文做出批示。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五日,他寫道:「這個材料對中央同志從理論上、方法上思考問題很有幫助。」同年五月二十九日,他又寫道:「此文材料豐富,觀點也可取,建議送小平、陳雲、先念、紫陽,書記處書記及有關副總理一閱。」讀了《關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特區建設問題》等兩個材料後,福建省委書記項南於同年六月二日寫信說:「材料,我一口氣讀完了。對於有各種各樣議論的特區,特別需要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加以探討,加以試驗,可以不誇張地說,兩份材料比投資還更重要。」「你們在那裏吶喊,對新生事物的成長將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王謙宇不僅在理論上為經濟特區吶喊,還身體力行參加特區建設。他戲稱自己是「教書匠下海,鴨子上架」。一九八五年,他被調往深圳特區華僑城建設指揮部、華僑城經濟發展總公司任黨組書記、指揮部副主任、總公司副總經理,香港中國旅行社集團董事副總經理。在制定華僑城規劃,接管沙企,整頓深圳灣大酒店、華力紙箱廠等企業,設計華僑城管理體制機構,解決華僑城土地問題,探索企業政工新路,籌備建立旅遊學院等工作中,他以卒子過河的精神拚命工作。經過他和同事們多年的辛勤努力,一個原來地圖上沒有的華僑城屹立在特區的土地上,過去的荒灘野嶺變成一個富有特色、稱譽中外的新城區。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一年,華僑城引進項目六十八個,協議總投資十三點一七億港元,其中引進外資七點五五億港元。六年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四十四點七一億元,其中出口產值三十二點二八億元,佔百分之七十二點七。六年累計出口創匯九點六四億美元;實現銷售收入六十八點三七億元。六年累計共接待遊客一千零五十八萬人次,其中一九九一年四百二十八萬人次。王謙宇為華僑城經濟開發區的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這裏有王謙宇先生等無數改革開放先行者的貢獻。人們會永遠懷念他們。願先生一路走好。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