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页
春光明媚,讓人心情綻放。今天有幸採訪香港資深的舞蹈老師——林彩蘭女士,讓筆者感受到一位舞蹈工作者人生的精彩! 彩蘭老師早年畢業於北京華僑大學藝術系,移居香港後傾情投入舞蹈事業,致力推動本港舞蹈教育,充份發揮專業的舞蹈技能及累積的教學經驗,40幾年來,為香港舞蹈界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台前幕後的舞蹈精英及編舞老師,為發展香港的舞蹈文化,為傳播和弘揚中國舞蹈藝術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她開辦了“林彩蘭芭蕾舞學校”,傾囊相授,培育了一批舞蹈幼苗,桃李滿門。 彩蘭老師是印尼蘇島先達華僑,1958年回國後,分配到北京華僑大學藝術系,修讀舞蹈專業,從此與舞蹈結下不解之緣,加上自身的藝術天賦,為她今日瑰麗燦爛的藝術人生奠定了基礎。如今年逾七十的彩蘭老師,比同齡人更顯青春風采,她溫文爾雅,平易近人,言談間不時流露出對舞蹈的強烈熱誠與激情。她說,在華大藝術系修讀期間,她接觸了種類齊全的舞蹈,諸如古典舞,現代舞,中國民族舞,西方舞,形體舞等等,應有盡有,她認真學習,下功夫掌握各種不同的技巧,造就了今天的自己,終生受用。 1973年她移居香港,初來乍到,為了生計,只好在製衣廠當車衣女工。不過,她仍然心係自己的舞蹈專業,不甘心於車衣縫衫,才幹一星期就毅然辭工,到處奔走,尋覓可以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皇天不負有心人,經友人輾轉相助,到一間中學當兼職舞蹈教師,集教舞,跳舞,編舞於一身,受到校方的器重,其他學校聞訊,也紛紛來電聘請。不少舞蹈愛好者更親自登門,要求授舞,從此解決了生計,也敲開了通往香港舞蹈界的大門。 1975年彩蘭與志同道合的華大藝術系同學聯合組成一支舞蹈隊,主動聯繫政府文娛康樂部門,毛遂自薦,提出活動計劃,要求提供場地。這群在香港人生地不熟,連廣東話也不會講的“初生牛犢”,以其自強自信,膽大心細的精神,贏得市政局的支持。他們使出渾身解數,各擅其長,自編,自唱,自跳,結果在1975年亞洲藝術節上,聯合演出一支舞蹈節目,一炮而紅,震撼了香港文藝界,贏得全港觀眾的好評,電台,報章、電視台競相報導,當中幾位即時被翡翠電視台與麗的電視台重聘為舞台藝術總監,負責編排舞蹈,打開了全新的局面。與此同時,港府教育局特別聘請彩蘭老師為專職舞蹈教師,培訓在職教師及教育學院三間分校的準教師,把舞蹈藝術推廣到全港各中小學,共同耕耘香港的舞蹈園地。 1978年,彩蘭老師實現了她的夢想,開辦了“林彩蘭舞蹈學校”,後來應市場需要,開始接觸芭蕾舞,了解考試局的教學課程,考取註冊資格的途徑,保送學生參加英國皇家考試的程序等等,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下,1988年,彩蘭老師非常榮幸成為英國皇家芭蕾舞註冊教師,並把“林彩蘭舞蹈學校”改辦為“林彩蘭芭蕾舞學校”。學員中最小3歲,彩蘭老師教撣,排舞之餘還要設計演出服裝,兼顧調試音響設備等等,台前幕後獨當一面。眼看親手培育灌溉的幼苗茁壯成長,為舞蹈界補充生力軍,彩蘭老師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目睹一些有才華和潛質的學員,因攻讀大學而放棄跳舞,彩蘭老師顯得婉惜與無奈。 香港政府推動與加強舞蹈教育不遺餘力,教育局一年一度的“學校舞蹈節”至今已開辦50多屆;觀塘區文娛康樂促進會每年主辦的“全港公開舞蹈比賽”也歷時40多年,兩個大型公開活動造就了數以萬計的專業舞者及編舞教師。1977年彩蘭老師獲聘為“學校舞蹈節”的舞蹈評判,第二年又獲聘為“全港公開舞蹈比賽”的舞蹈評判,40多年來,她為推動本港舞蹈教育不遺餘力,為培養香港舞蹈人才,為舞蹈的全面普及發出一份光。 多年來彩蘭老師獲獎無數,嘉許獎,貢獻獎,感謝狀及大小獎杯,滿屋都是。香港舞蹈總會是香港首個全港性群眾舞蹈機構,在最近40週年華誕慶祝會上,向40年來為香港舞蹈事業作出貢獻的人士頒發了多個獎項,“林彩蘭芭蕾舞學校”獲得“舞蹈藝術貢獻獎”,林彩蘭老師獲得“傑出舞蹈藝術家獎”,足証業界對彩蘭老師長期為香港舞蹈發展工作付出的努力給予肯定與嘉許。 舞動彩色翅膀,活出精彩人生!彩蘭老師把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付諸實踐,舞出真我,舞出彩虹! (陳琪琳/文 專訪照片由周頌友攝) (轉載自印尼《千島日報》2019年4月5日) 2018年12月2日,在香港舞蹈總會成立四十週年的大會上,我意外的獲頒“舞蹈藝術貢獻獎”和“傑出舞蹈藝術家獎”,當時感覺既“驚”也“喜”。“驚”的是覺得意外,林彩蘭何德何能?有此榮譽?自己只是一個舞蹈工作者,編舞、教學是自己的本職,努力做到最好就是;“喜”是因為能得到專業組織和機構的認同。這是很欣慰和高興的。自己不會自稱為“舞蹈藝術家”,而更喜歡別人稱呼我“林老師”。 香港舞蹈總會成立於1978年,當時我就參加了。40年來,見證了香港舞蹈總會的成長和發展,它始終堅持建會的宗旨,廣泛團結香港的舞蹈團體和舞蹈工作者,大力開展舞蹈的教育和普及。40年來,舞總由小到大,由內到外,組織和舉辦各種演藝活動,如演出,比賽交流,活躍於港九新界各區的劇院,會堂,球場,公園,廣場等。 近年,舞總更走向國際,2010年成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屬下的“國際舞蹈委員會CID”的會員。2015年正式為”國際舞蹈聯會“團體會員,是香港區的唯一代表。 作者介紹: 林彩蘭,畢業於北京華大藝術系舞蹈專業,並於香港獲得英國皇家芭蕾舞註冊教師資格。半個世紀以來,林彩蘭全心投入探舞教育事業,畢業後曾於河北藝校任教;來港後開辦《林彩蘭舞蹈學校),後更名為《林彩蘭芭蕾舞學校》至今;與此同時,她從事社區、學校的舞蹈教學工作,曾任皇家香港警察舞蹈隊、教育署屬下的教育學院、在校老師舞蹈學習班等機構的舞蹈老師。被聘為“學校舞蹈節”和“全港公開舞蹈比賽評判長達41年之久。她還積極扶持香港華僑社團的文藝工作,熱心為香港先達聯誼會、香港北京華僑聯會、蘇島愛群社編舞和排舞。她的話“舞蹈給了我生活、健康和快樂,我也將舞蹈無私無償地奉獻給有需要的人。”,成為了她幾十年指導她的生活和工作的座右銘。 (轉載自《香港北京華僑聯會會訊》第91期) 引 1959年,第一次走進內蒙古的大興安嶺,我被這浩大的原始森林震撼住了。與別人不同的是,我是從印尼回國的僑生,在印尼見到的樹木都是熱帶的闊葉植物,而這裏是清一色的針葉林。 更不一樣的是,從小就沒怎麼出門的人,卻幾乎跨過半個地球,從熱帶來到了寒溫帶,在這裏開始自己新的人生…… 01 邱學清/男/印尼歸僑/現年84歲/退休前任職于福建農林大學,父母都是福建龍岩人,在我們這些孩子都沒出生前,他們倆一起來到了印尼,落腳在先達市。 大姐二姐出生後,我也來到了人世,之後妹妹弟弟也接二連三出生,家裏的兄弟姐妹共有11人,加上父親母親,一家共有13口人,而全家的收入僅靠父親一人,他不僅要供養全家人的生活,還“一個不落”地讓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學讀書。而他的工作僅是在先達華僑總會裏擔任“文書”,其他的時間,他在一家華人運輸公司裏兼做會計。 每次想到這裏,都會對父親心生敬意,也能體會到父親的那份壓力和重責,而他從來不在家人面前流露出任何的苦楚,留給我們的是他的平靜和穩重。也是在這種氛圍下,每個孩子似乎都很早懂事,能回報的就是我們好好讀書,取得好成績,得到好評價。 也不知為什麼,自己不知不覺讀完了小學,初中也很快畢業,這已經是先達這個城市華文學校的“最高”學歷了。如果還要讀高中,那就得到離先達100多公里的棉蘭市讀書。 棉蘭是印尼蘇門答臘北部的省會城市,在當時整個地區只有棉蘭才有華文的高中學校,而且有幾所高中學校,但父親為我選擇了華僑中學這一所學校,考慮的是這所學校是一所擁護新中國的進步學校。 0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印尼華僑社會因此也發生了變化,許多華僑社團紛紛“易幟”,站到了擁護新中國的隊伍中。受此影響,社團之下的華文學校也改變了政治立場,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是“紅色”,棉蘭華僑中學則是蘇北地區最為典型的愛國進步學校。 學校的新式教育,讓人們如沐春風,同時,“祖國”的感念深入人心。在這所學校裏,教材是從國內來的,教學流程是國內的,課外的讀物也是國內的,甚至流傳的歌舞也都是國內的。也是到了棉蘭華僑中學後,覺得中國不僅是自己的祖國,也是人生的方向,更是自己的歸宿。 其實,高中還沒畢業,我就對父母提出回國的想法。雖然他們覺得我是家裏的大兒子,理應“輔佐”父母,承擔大哥的責任,但最終還是同意我回國的請求。 也許我想回國的目的與比別人還有些不一樣。畢竟到了高中的這個年紀,更懂得父母要養育11個孩子不易,如果我能回國的話,多少能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哪想到,我的這種想法,不知怎麼地也“傳染”給了妹妹和弟弟們,在我回國後的第二年,二妹妹也回了國。第三年,又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跟着回國。 03 1954年,我終於登上了回國的輪船,離開的那天,父親和母親都到了棉蘭的勿拉灣碼頭送我上船。也許是父母一起為我送行,這讓我感到有點緊張,畢竟這次的“出門”,不是以往從先達到棉蘭的這樣的距離,而是“遠渡重洋”回到自己的祖國。 我們回國比別人早,有着更多的選擇空間,所以一到廣州,我們就集體提出要到北京,而且申請很快得到同意,於是我們一起乘坐火車一路北上,向着首都前進。 當時中國長江上沒有跨江大橋,火車都是靠駁船運抵對岸,當我們到武漢時,正遇上長江發洪水,輪渡被迫停開,我們只好在車上等了幾天,但最終我們還是來到自己嚮往的首都北京。 在北京華僑補習學校,我們只有不到一年的補習時間,所以學習格外的緊張,但我還是擠出時間,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名勝古跡,天安門廣場是我最愛去的地方,因為它已深深地印在了人們心中,尤其是我們這些華僑學生,把它視如神聖,能親眼看到天安門城樓,無疑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每逢國慶等節日,都有很多愛國華僑被邀請到北京參加觀禮活動。期間,還安排僑領與我們僑生座談交流,看到他們就如看到久違的親人,感覺特別親切,重要的是每次這樣的交流活動,都可以有一次不錯的飯局。 04 經過一年的補習,我順利地考上了北京林學院,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內蒙古林學院當老師。 那時內蒙古林學院剛組建,校址設在內蒙古的札蘭屯。札蘭屯是一個小縣城,說是縣城,不過更像一個人煙稀少的小鎮,就是因為它身處大興安嶺,四處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所以學院就設在這裏。 在見到大興安嶺前,在北京林學院讀書時到過小興安嶺實習,所以對北方的森林並不陌生。但不一樣的是,現在的我已經是一位老師,進入的森林更大,時間更久,尤其冬季這裏非常嚴寒,這對於從小生長在熱帶地區印尼的我來講,更是一種歷練。 當時一起分配到內蒙古林學院的歸僑有3人,但到最後只剩下我一人留下來。到了後來,自己也覺得奇怪,畢竟自己一生都是“書生”,卻能“吃苦耐勞”,這可能源於自己的體質好,也可能源於思想單純。 如果不是後來父母因為印尼排華回國,我就不會提出調動工作到南方與他們團聚請求。因為幾個妹妹都在杭州工作,所以父母回國就到了杭州。那時我也想到杭州,但卻只能到了福建,幸好福建與浙江相鄰,探望父母也算方便。 05 從我第一個回國後,家裏人“分批分期”也都回到了中國,全家人就剩小妹妹一人留在了印尼。至於是什麼原因讓她不想回國,誰也說不清,幸而她經歷過排華浪潮後,能幸福的生活到現在。 2013年,印尼的妹妹“邀請”我到印尼,順便參加“世界先達聯誼會”的活動,於是,我帶着全家回到了印尼。這趟的旅程,對於我來講是一次“重溫”,匆匆的人生,一晃就是59年,但所有的記憶都清晰地留在腦海裏;對於妻子與孩子們,他們也是另一種“重溫”,因為在我們共同的生活中,少不了我給他們講過的印尼故事。 也許這半個多世紀發展速度的不同,在我的眼裏,印尼還像從前一樣;而在妻子和孩子的感覺中,中國的確比印尼更現代化一些。但這些都不影響我們對這裏的熱愛,尤其當我們走在先達獨立街(MEDEKA)時,心裏更是一番感慨,因為這條先達最大的街道,曾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我的生命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轉眼自己就成了84歲的老人,平日家裏就只有我和妻子兩人,安靜的時候,我不時地會回憶自己走過的路程,思緒時而在先達,時而在棉蘭,時而又飛躍到了北京,飛躍到大興安嶺。 人生或許就是這樣,你記着她,誰還記得你。 在雅加達的好多角落裏,可以找到先達卷麯店或先達卷麵攤。這些店和攤的主人大都來自蘇北先達,也有些卷麵店或卷麵攤,不標明地名的,則大都來自蘇北的其他地區。 先達是蘇北省「數二數三」的城市,它位於棉蘭不拉八路上,北距棉蘭一百二十八公里,南離多峇湖濱的不拉八鎮四十公里。人們由棉蘭到多峇湖去,常在先達歇腳,也常吃先達麵,先達麵和花生在蘇北是很有名的。 先達的市區由兩條大街和幾條橫街組成。在兩街的十字路口,大都有一兩家咖啡店,而在咖啡店裏,幾乎都有麵攤,先達麵出於廣府雲吞麵,在先達成了一般市民和遊客的早餐或快餐,現在咖啡店都改了行,麵攤也就少了。 先達海拔三百多公尺,文藝愛好者愛把它叫做「山城」,其實武吉峇里山山脈還遠在幾十公里外呢。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叫它「山城」,也不會大錯,它座落在一個山丘上,上下坡路也是有的。市裡的機動三輪車,也有它的特點,它是用馬力特大的摩托車改裝過來的,只有它才能在起伏的道路上奔馳。此外,先達氣候涼人,也正是山城的氣候。 然而,時代變了,先達也變了。不幸的是它越來越走下坡了。縱貫蘇島的公路,把先達撇在一邊,使它失去了土產集散地的作用;交通發達了,人們有了自己的交通工具,到多峇湖去,在先達停留的時間就更短了;由於人口流動的結果,富有特色的,帶有據說是桂林腔調的先達普通話,也越來越少人使用了。 然而,在另一方面,隨着建設的高潮,朝氣勃勃的年青人,衝出了「山城」,到廖內,到蘇西和蘇南,到雅加達和爪哇島去發展,在印度尼西亞的大多數角落,都有了「過江」的先達人,先達麵也隨着發展到各個角落,和當地的雞麵,鹵麵,以及其他的麵種,展開了競爭,最後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這也許是標誌着一個成長過程吧。麵在先達,不叫卷麵,到了雅加達,「卷麵」這個名字才響起來的,我想,第一個把先達麵叫做先達卷麵的人該是很有生意頭腦的人,他懂得別出心裁,善於標榜,把名字改一改,竟打出一個市場來。當然,先達麵到了雅加達之後,也不是「全碗照搬」,在佐料上有些改變,味道也有些改變,變得不那麼油膩,漸漸地為當地人士所接受,所喜愛了。「卷」字把先達和雅加達分別開來,先達卷麵確實是屬於雅加達的了。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七日) (一)厚道 古人云:「厚德載物」—人只要有好德行,沒有承載不了的事,相反人無大德,便無法成就大事。告誡我們要樂於吃虧,多為別人着想,才能成就事業,同時,厚德是福,做人厚道,方能得到別人尊重。 (二)善良 人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方能使人敬仰。要多存善心,多興善舉。 (三)守信 古人云:「言必行,信必果」。尾生為愛情魂斷藍橋,曾子因一句話為兒子殺豬,是守信的千古佳話。人與人之間交往,關鍵是要講信用。 (四)寬容 常言道:「有容乃大」,人要有一顆寬容之心,要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要學會寬容與自已看法不同的人,特別與自已有矛盾的人,寬容別人實際上是給自已的心靈鬆綁,否則只會給自已的心靈加壓,受累還是自已。凡事争則兩敗,讓則兩利。 (五)誠實 誠實是立身之本,誠實是一種美德。“欲當大任,須是篤實”,人之無誠不可為交。做人只有實實在在,老老實實,才能羸得別人的尊重。 (六)謙虛 無論何時把自已看低一些,總是好事,一方面有利於自已進步,另一方面有利於與人相處。古人云:“無論做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謙恭之人,人皆愛之。 (七)正直 清人王永彬有云:“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做人”。 (八)執着 人貴有恆。幹事要有决心、恆心和耐心。要有執著追求的精神,這是成就事業的關鍵。所謂“滴水穿石,鐵棒磨針”。愛國將領馮玉祥說過:“世上成大事者都是傻子”,這些人一旦認準目標,只管朝前走,所以才成功。所謂聰明之人,因腦子轉速太高,幹事左顧右盼,思東想西,結果成不了事。不妨做個傻子,把自已看得渺小一點。 資料來自《微信》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