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人 首页 先达人 先达人足迹 查看内容

棉兰怀旧

2012-1-30 09:56| 发布者: zjj| 查看: 1241| 评论: 0|原作者: 林叔明|来自: 香港《简讯》79期

摘要: 林叔明 棉蘭,相信已是「舊貌換新顏」,所以,寫下來的只能舊貌,懷舊而已。 車入棉蘭 從先達乘車赴棉,車入棉蘭市郊,大路左側是伊斯蘭教堂。車入市區,迎面是大水塔。當年塔下,發生過所謂「聯合國軍」(實際應 ...
 林叔明
 
棉蘭,相信已是「舊貌換新顏」,所以,寫下來的只能舊貌,懷舊而已。

車入棉蘭
從先達乘車赴棉,車入棉蘭市郊,大路左側是伊斯蘭教堂。車入市區,迎面是大水塔。當年塔下,發生過所謂「聯合國軍」(實際應是荷軍)強奸華僑少女的事件,轟動一時。至於事後如何處理,已經想不起來,可能是不了了之。

JALAN HARiMAU
「老虎街」,好威風的街名,其實是近郊一條又短又窄的小巷,只在一側有幾座並列的平房,每座兩戶。小巷盡頭的一座,一戶印尼人,最靠邊的一戶是林來友家。

寄寓林家時,在後房有一個收音機,戶外還立了高柱安上天線,是葉貽芳專為我收錄北京中央廣播電台新聞而立的。來友是民報的印尼文記者,林太是棉蘭廣播電台的歌唱藝人。

馬加馬街
馬加馬街,是一條僻靜的路,稍為彎曲,鄰近游泳池。這條路沒有樓房商店,只有幾座小洋房。其中一座,戶主馮太,女兒懂荷文,(或英文),在一家外資公司任職,所以能享受小洋房的待遇。兒子馮國將,已返國。

在馮太家寄寓時,一間房子住了四個人:遂源、祥愿、雲堂和我。小洋房後被軍方徵用,他們三人隨戶主搬遷,我就此寄寓來友家。

民主大樓
「民主大樓」有兩座,都是高腳木材建築。其中一座,中間是過道,左右各有幾間住戶。左側幾間中的一間是《民主日報》記者李國海的宿舍,我在此寄寓時,國海曾帶我去刑場看槍決兩名日本戰犯。

右側有張育文寄寓。他給他一位同側住戶友伴取外號叫「蚊骨」 (福建話)。
「民主大樓」所在的大路,也是僻靜的。

火車站
棉蘭有兩個火車站:總站和小站。

火車路把棉蘭分隔兩邊。兩邊來往有兩個通道,一個是平路,火車通過時有活動欄杆攔路,兩邊成堆自行車,路閘一開,兩側自行車通過,浩浩蕩蕩好熱鬧。

另一個通道是一座磚石路橋,騎自行車的要推上橋才能騎下橋。

火車的傳說
火車進入市區,要走一段彎路繞過關帝廟。傳說原本要拆廟修路,卻因關帝顯靈攔阻於廟外側,所以沒敢拆而不得不繞過。

還傳說有一輛機車(火車頭),每個晚上會無人駕駛出動,軋死了不少人。後來是被拆卸解體無「全屍」。

紐馬力街
《蘇門答臘民報》座落在紐馬力街,車少人稀,右側附近是十字路口。這十字路的前後,有通宵營業的咖啡店,有店側是印尼飯菜推車的中餐館。

民報門開左側,入門右側是一列辦公人員在辦公的辦公桌,直入過道,左轉上樓,樓口是文員呂慧珍的辦公桌。樓上的靠街一側是排字間,後側是編輯部。

民報總編林革塵,本島新聞主編林清隆,校對楊廣明等兩人,手民的頭頭阿濂伯,他的兩個孩子也是手民。第一任華總主席朱培琯是民報高層領導。

與華中同學結緣
每個晚上,到《民主日報》編輯部工作,從而與棉華中學的同學結緣。他們上到編輯部來取稿,都是兼職的排字工。

印象最深的是黃集發,他在第五組巡迴演出到先達時曾到寒舍探訪。幾年前携夫人張桂英在香港見了一面於宴席上。再就是曾秉衡、張祥平、張祥致、黃士壬。如今在香港常見到祥平及士壬的姐姐秋痕。

永春公所
還是在讀小學時,到棉蘭動手術割扁桃腺,住宿在永春公所。

公所所在街道僻靜,對面是草地。有大廳,廳內有大方桌,有報紙供閱讀。三餐是阿玲姨送來的,她的先生鳳梅在動亂中失踪。

媽媽為我買了一套《濟公全傳》。回先達後,也從此與公所永別,至今完全不知這公所還在不在。
在棉蘭工作期間,都沒有想起永春公所。

還有福建會館。二戰前先華學校球隊赴棉,就住宿在會館。但是告別之後也就“永別”,沒有“重逢”,不知會館是否還是舊貌。

戀戀棉蘭
濶別蘇島半個世紀之後一度返回先達,往返都經過棉蘭,住宿印尼人開的賓館。

棉蘭已無舊貌,小巷「老虎街」己成市區內的大街。只在記憶中還閃現寬闊繁華的客家街和夜市燈火通明的廣東街,以及並肩的國大戲院和加必多戲院、只放映外語片的國華(大華?)戲院。專務推銷外國片的徐江漢先生用未放映的電影招待報館編輯、記者。後來由於“反帝”、“抵制美片”才停止招待。

這些電影院,由於電視普及,也許不復存在。
終於告別棉蘭,但願不是緣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