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人 首页 先达人 心情随笔 查看内容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夕阳絮语(7)

2013-4-7 18:11| 发布者: zjj| 查看: 3009| 评论: 0|原作者: 澳洲 凡夫

摘要: 澳洲 凡夫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是清雍正皇朝的郑板桥所写的对联。表面读来简单易懂,无需赘言解释。然而,其内涵则深沉令人省思。我个人心得:它可以比喻多方面,对家室而言,只要家庭 ...
                                                            澳洲  凡夫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是清雍正皇朝的郑板桥所写的对联。表面读来简单易懂,无需赘言解释。然而,其内涵则深沉令人省思。我个人心得:它可以比喻多方面,对家室而言,只要家庭幸福,生活充实,环境优美,温馨满足就好,室小何妨?反之,零乱不堪、孤寂寒冷,室大又何用?对人的修为而言,只要本身的修养清高,无以愧对天地良心,不危害社稷国家就可,何必非做大事、成大名不可呢?就好像美丽芬芳的花朵,一支就够,何须繁花来衬托?

         我经常以此美丽的对联鼓励我的印尼同乡文友,改变他们的写作心态。印尼的中华文学,虽然和中国的同根同种,在荷兰殖民帝统治期间,因为有不少中国资深的教师远来南洋教学,一般都认真,以教育好华侨子弟为己任。而当时印尼华侨多以暂居一时,没有长远打算,都想祖国谋生环境变好之后,落叶归根,携儿带女地回归祖乡;因此,对子女的教育,都以中华文学、传统美德为根本,有者甚至亲自调教子女。当时的国学水准并不逊于其祖源国的。

       然而,满清的腐败,民国的幼弱、对日的抗战,国共的内战……使想落叶归根的老华侨归国无门,或犹豫观望,踌躇不前,最后老死异国他乡。印尼独立后,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的日渐形成壮大的本土人士,多数以消减外来文化影响为共识。由于信仰不同,文化差异,加上谋生技能的强弱差距,导致生活上的贫富悬殊,排华的事件经常发生。1965年军人政变,夺权成功后,“微笑将军”独裁强人苏哈多上台,他以中国支持印共、干涉印尼内政为理由,断绝了印中的外交关系。其治华理念认为:如想同化印尼华人,使之忠于印尼国家,非把其祖源文化切割不可。因此,才有关闭华校,强行禁止华文的行动。32年的强权统治下,造成了6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许多华人,成中华文盲。只有少数有钱有志的华人,在地下偷偷摸摸地请落难老师教子女中文,或送子女出国到星马台一带求学,以图保留其文化根基。
        60年代前出生,仍然在印尼谋生的华人,虽然已有中文底子,但32年来与中华文化隔绝疏远,也成了华文缺氧失血的一群。有志者,努力补修差距,否则,随波逐流,成了名副其实的侨生,惯用了印文而忘了华文。华文几乎断了层,接不上水平。
        独裁者倒台,民主改革开始,华文得以松绑复苏。解禁之初,为响应文坛前辈的呼吁,许多弃笔从商的文人开始归队,再撑起笔杆和教鞭,为接层工作而努力。后来华文报纸如雨后春笋,为供应稿源,培养出许多新生代的写作者和华文工作者。我本人就是在那个时代才开始习写的。那时,文友们都战战兢兢,恐怕作品被人贬低讥笑,自卑感强自信心缺。
一次和文友交流讨论写作问题时,我不厌其烦地分析情况,诉说理由,希望文友们抛除如此自卑心态。其实我等无须与人比高低,何况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说:我们怎能和祖源故国文人比诗词、古典文学之类?而是利用汉字写我们土生土长的乡土故事、人和物,成为我印华文学的特色;有如侨生之讲华语,没有什么可笑的。能有此表现,便是我们的长处了。当然,中国文人也能写印尼乡土的事,但绝非原汁原味!我为此提倡【芝兰文学】。
         兰花为寄生植物,依附大树宿主供其营养而生存,花朵美丽芬芳,不比凡花逸色,反清雅高贵过之。兰花根是我等侨子侨孙,宿主大树是印尼国家,兰花是我们的作品。我们无须写得洋洋大观比美中华文人,也不必炫耀自夸兰花的芳香。只要努力学习、默默耕耘,终有成果呈现。这便是我以郑板桥的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鼓励我印尼文友的故事。

        (澳洲 雪梨 29-1-201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