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简讯(第87期)

2014-1-25 12:47| 发布者: breditor| 查看: 6341| 评论: 0

摘要: 簡訊(第87期)香港先達聯誼會 2014年01月


     懷念先達,懷念的是老先達,舊先達,1949年前後的先達。

(一)三條街道中的一條街

    先達有三條主要的街道。從棉蘭方向過來,往左是集多街,往中是女皇街(威赫明娜街,今之蘇多莫街),往右是榴蓮街,今之獨立街。荷治時代的尤麗安娜街,是女皇的女兒,即以荷蘭公主芳名命名的,後來也登基為女皇。公主芳名被“簡化”成果王名,榴蓮。這個街只停留在老人的記憶裏,也許有的年輕人以為是賣榴蓮的一條街。

(二) 榴蓮街右側的建築、住戶、及其他

    汽車駛入市區先是一片高地,曾在此辦過夜市。二戰前,蘇聯馬戲團也曾在這裏演出。十幾輛裝着老虎、大象、馬等動物的鐵籠車,從火車站拉到班端,轟動一時,我們全家也去看演出。再往前是“十間厝”,一列十間平房,其中有陳影鶴的。他在新加坡時,房子由家父代管。那裏有一架鋼琴,家父不讓我們動。平房還有海燕級的同學振環的家。往前是“協和”廠房,其右側有一閣樓,窄窄的房間,王謙宇、陳斯剛老師在那裏住宿,我和石明、長江去過,再往前是“萬興隆”的曬花生場地。附近的小孩常偷吃場地上的花生,工人看得緊,小孩難以得手。場地後側是陳嘉音的一列平房,平房最後一間為“民主同盟先達支部”和“先達婦女會”會所。嘉音伯是德高望眾的愛國僑領。巴人遷出我家後,曾寓居嘉音伯的平房,直到被荷軍逮捕。

    隔着一塊空地,有前後兩座建築,後座是平房,住戶有少年亞平一家,姐姐阿英、阿鳳及兄弟。阿鳳常與家母“行早街”。還有一家潮州人,他們的孩子是我的玩伴,我曾“教”他“學”漢字簡寫,被他父親阻止,說這不是正式的字。接着是一座兩間聯排房子,其中一間是製作冰激淩的黃奕靜。每天午前推車去賣,旁晚才回來,把沒賣完的冰激淩分給小朋友吃,小朋友們特高興。

    再往前前座是商務樓,按順序是:STO、薛家、章仁昌家、王謙宇老師家、“五福”、“振發羔丕店”、林芳標。STO是一家運輸公司,擁有好幾輛大型載貨車,樓房側面牆上的STO三個紅色大字,非常顯眼。STO有邱祥高一家,子女叫邱學清、邱筱琴、邱麗琴。邱祥高先生定居國內後,與在天津的家父常通信,薛家變化最大,最早是曾光耀輪胎店,相繼是肥皂店。肥皂店老闆姓陳,大少爺叫陳偉民,曾慫恿我用掉學費買零食吃,要用賣肥皂的收據冒充學費收據,我當然知道不行,也終於由於學校向父親催索學費而暴露。肥皂廠收盤後,是一位外號“豬尾”的福建人開的出入口貨店,他去世後,這家也收盤了。接着是薛家的自行車店大少爺叫薛文清。我幾年前返先達時拜訪他。他親自開車送我回欣然的老家“ 西馬隆坤”(原是“華僑飯店”)。章仁昌家是寓所,他是龍岩人,老老實實,很少交往。我重返先達時,他已去世。仁昌家隔壁是王謙宇老師家,常見王定一老先生進出,王老也是一位愛國僑領。

    “五福”陳家,長女玉茵在香港,小兒其樹到福建永定插隊,曾跋山涉水到廈門海滄探望我父母,還帶來永定上好的煙絲,他現在也在香港。

    “五福”隔壁是“振發羔丕店”,其長子洪玉光,是我少年的玩伴。曾借給我幾本書,有“吳三桂演義”小人書,“百善孝為先”。後來店面租給馬達人做工場,曾邀我上樓在前窗下閒聊。幾年前返先達時探訪不遇。

(三)129號的變遷

    “振發”隔壁,129號是“林芳標”,原是經營茶葉的茶莊,房屋起初是向“金福”租賃,後來買下了房產。日治時,因房產代理人林欖無力經營,陳影鶴伯伯接管,與“華益”合併為“華芳”。結業後,店面租給一個姓某的,不料變化陡生,發生了產權問題。家父與之打官司,雖有人調解,房產最終還是讓給那人。據說那人以失意告終。

     129號的前房,曾是巴人的住房。其後又有石明、黎東、育文寄寓,與我在前房切磋。

(四)“友誼”、“三聯發”、“嚴泉”和“青聯會”

    直通棉蘭的火車路,隔着小溪與榴蓮街平行。臨溪的鋅板屋,前部是空地,是孩子們玩樂的地方,最適宜玩patoklele。

    129號旁邊是空地,先後曾是殼牌汽車加油站、停車場、貨場、曬谷場、馬達人踢藤足球場地,晚上這是小朋友玩耍的樂園。二戰前,曾有來自福建的功夫班在哪里表演武術,因是來自福建,家父設宴款待。後來空地上建起樓房,一頭與129號相連,另一頭接“振豐羔丕店”,羔丕店是“仙棉客車友誼號”的起始站。客車定時發車,乘客在羔丕店等候,發車後,先在市內兜圈攬客,跟車員吆喝“Tebeng Medan”。隔着幾間是“三聯發飯店”,生意很好,常見送外賣的夥計,一手扶着自行車把,另一手托着湯菜的託盤,穿行在汽車和行人中而湯菜一點也沒撒。

    隔一小溝就是李家“嚴泉”,記得潔霜兄曾住在那裏,後來搬到北京街的“兆豐”。接着又是空地,臨街左右各是印尼人的活雞市場和理髮攤子。活雞市場後面是兩座圓形建築,都是買鮮魚的,雙重彈簧,自動鐵門,一點魚腥味都不外泄。再往前行是蕭邦豪家、“啓興”、黃炳崇、黃金湧、陳玉霞家,再過去是先達青聯會會所。隔着通往火車站的福州路,有“東源旅店”。榴蓮街右側的末端便是先達公園。

(五) 收音機

    有一年,我還在“先華學校”讀書,家父買了一台“菲立普牌”收音機,用直流電,配有兩個黑色手提式方形蓄電池,有一個是備用,用完後,提到一家供電店充電。我每天傍晚時分,就聽新加坡廣播電台的廣東話廣播,接着聽國語歌曲。我每天的日記會記下聽到的歌詞。日記是寫作業,要交給老師。記得有一天晚上,從新加坡電台的廣播中聽到空襲的警報聲,後來再沒有聲音了。原來日本侵佔了新加坡。不久,我們因太平洋戰爭而避難萬溫浮羅巴。這台收音機也隨着日本占領先達被當做違禁品沒收。

    隔了好幾年,家父又買了一台,也是“菲立普牌”,有四個波段,能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廣播。從此,我與收音機難捨難分,不久,我回國了。

(六) 榴蓮街的左側

    進入班端右行左側為榴蓮街另一邊,在“十間厝”對面有“如園賓館”,館主為張聲善,“普天藥房”老闆給“綠白社”做社址,於此舉行該社成立大會。我曾為此撰文投《民主日報》,稿題被改為《青紫社如此如此》,筆名“耳福”。其後《新中華報》有人著文回應,筆名“眼福”,內容已忘。

    “如園賓館”與“龍岩同鄉會”為鄰,當年陳宏偉等幾位青年在此寓居。

    此側商戶,有經營花生的“協陞”和“萬興隆”。前者連家,曾發生過長子從棉蘭迎娶新娘而不幸猝死,新娘轉成為義女的悲劇。後者有兄弟潮榮、潮龍。我患黃疸時,連家老人親自贈送中藥給家母。

    隔一空地,一座商住樓,頭兩間曾為先華學校校址,兩間之後半打通,為學校辦公室。其後成為鄭子經先生的住所,後兩間分別是福榮興和吳鵬程的家,隔一通道的另一座,按序先後有羔丕店、自行車店、“地元”、“泉美”(後改為“榮美”)、“廣成”,後易主為“浩鳴行”、末端是“共和理髮店”,從“共和理髮店”走上幾級石階,就面臨三叉口,舊字型大小是“順豐”的羔丕店“萬珍”。早年我家曾寄寓樓上臨三叉口的單間,開窗可見隔街的露天大巴剎。

    沿榴蓮街一側有鐵絲籬笆的大巴剎有三個門,與“順豐”對過的另一端門外,隔街是“同和興”,這一座樓在“同和興”另一端的是“建南興”。

    與“建南興”隔街是已廢的“浮羅臘”戲院,那裏曾經常演“廣府戲”,也放映電影。接着的一座商住樓,似乎有“汽車公會”在其中,而在面臨南京街的三叉口是陳家的“光明旅社”,與隔路的王家羔丕店相對。陳家四姐妹,王家四姐妹之外,陳英士、英傑、兄弟及素菊等六姐妹。這座樓臨近福州路三叉口的是“怡鳳隆”,隔街是家板廠,板廠無建築物,在另一三叉口的一條街,通往火車站的街,街角“怡鳳隆”,斜對面是“東源旅社”。“REX”戲院 在街中段,可以眺望福州路中華學校,看見學生在做早操。


          誰說書生百無一用?華裔旅美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曾引用一句話:“真情妙悟鑄文章”。這句話道盡了科學研究必須經過艱難的歷程。同理,讀書人也有一波三折的命運傳奇。唯有不氣餒的堅持,和命運抗爭,才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學校是學生的精神家園,而教師雖然不是學生人生的設計師,卻是學生心靈的引導者,他們總是把光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通向人生理想的航程。

    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八日,我們的母校––華僑中學,淹沒在歷史的烽煙中,之後,又被遺棄在歷史陰暗的角落裏。從此,學子們在尋找不同的人生軌迹,書寫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故事內容,其中還包含着許多悲痛的情節。他們是通過真情實幹,去求索自己的人生路、創業路。雖然他們是極平凡的人,所書寫的不是什麽精彩的樂章,沒有孔雀開屏那樣光彩艷麗,亦非閃閃發光的金子,它是五、六十年代讀書人的風貌。

    每個讀書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扎實的文化功底。考試的定義是測試某個學業階段程度的高低,而考試分數絕不會決定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

    余涵走過了蒼白、單調的童年。初入校,她乖巧勤學,用功讀書,學業成績優秀,名列前茅。中學時代,她更是用功,但性格內向,沈默寡言。

    由城裏步行入華僑中學的學生,必須經過峇波淪河上的一座尚未有安全防護欄的木板橋。橋不寬,河也不寬,水底有漩渦,潛在危險。余涵過橋時不慎失足落入水中,幾經掙扎,幸好有個識水性的男同學把她救上岸。從此,她無法擺脫這惡夢的干擾,誠惶誠恐,抑鬱寡歡,以致學業成績急速下降,最終,高中畢業考試名落孫山了。她哭了三天三夜,從此,她陷入迷茫的狀態,失去了原本應有的正常生活,失去了她人生的精神支柱。望着她憂鬱孤獨的背影讓人心疼又無奈。

    她雖然情緒低落,善良勤勞的天性並沒有泯滅,她勤於搞家務,為父親熬中藥,為經常頭疼的母親推頭捏骨。有一天,砍豬骨時險些砍斷一隻手指。還有一個夜晚,一隻又黑又大的蜈蚣爬過腳背,她嚇得莫可名狀。其妹滑倒時把整鍋熱氣騰騰的粥撒潑到地上、身上,她抱住妹妹直流淚。九卅時期,她做闌尾切除手術,因破傷風而走到人生的終點站,那時,她僅僅是二十四歲的花季少女。

    人生路是漫長的,而命運對於每一個人都是未知數。如果有一天,你碰上了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無論是正面的或負面的,或許會撤底改變命運,真正傷害心靈的不是刀子,而是語言。

    溫文爾雅,說話輕聲細語,不緊不慢的秋紅,高中剛畢業便和一位女同學到外地教書。很快,她找到人生的另一半,喜結連理。然而,兩人世界是需要磨合的,愛情也需要雙方細心呵護才能維繫其生命力。否則,生活的點滴會產生矛盾和距離,互不信任和猜忌,強求理解的結果是更糾結,是矛盾的白熱化。該來的會來,該走的留不住,該放手時就放手。

    一回,父親的到訪,在房裏煙灰碟留下的煙蒂成了夫妻倆決裂的導火線。當然,這其中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必然因素。為了扼止不徑而走的流言蜚語,為了維護自己人格的高風亮節,為了抗議這無情無義、心胸狹窄、小雞肚腸的另一半,她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自殺。人,生活的環境不同,對生命的認知不一樣,要解讀別人的人生很難,要理解愛情是什麽?更難。

    我們不能複製別人的經歷,因為我們是生活在自己的軌迹當中。抱着遠大的抱負,做着最小的事情,只要我們有做人的底線和尊嚴,不要在意別人怎麽看你,因為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是自己。既不要認為小魚翻不過大浪,也不可慾壑難填。

    木板屋,泥地板,擠着一家十一口的貧民房。父親經營小小的雜貨攤,老大賣冰淇淋,幫父親維持生計。老二回國,老么是力生,其餘六姐妹,只唸完小學便輟學到煙廠捲煙包煙。

    不怕少年窮,只要有志氣。年輕人必須去拼青春、拼體力、拼人生,用經歷去體會,去擁有。

    力生上初中了,他應該找工作,他選擇了到不拉八賣冰淇淋。由先達出發,連人帶單車冰桶上客車,半道才下車踩單車載冰桶到鎮上。六十年代的山路,狹窄崎嶇,彎彎曲曲,還得過山洞。但這是一條生活之路,也是一條求學之路。他全神貫注,踩好腳下的每一步。他不因為別人鄙視的目光而委屈,也不因為陪伴他的單車冰桶而失去自尊,失去中學生的身份。他要過自食其力、踏踏實實的生活。他自信、豁達、樂觀。

    上高中後,他放下冰桶,成為小學兼職的體育老師。在他就讀的班裏,他還是體育股長,班會體育工作報告他發言,同學們聽得雲裏霧裏,一片茫然。真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他的演講找不到句號,每回都是班主任撥開迷霧,引他出八卦陣。此時,老師微微笑,同學們默默的笑,他也靦腆的笑了。

    高中畢業後任教不久,九卅事變,學校封閉了,他轉入商場,接手父親的小雜貨攤,從此勤儉持家,由小漸大,穩紮穩打,有了這份堅持,他徹底改變了經濟面貌,打開心靈通向幸福富裕的路,還資助貧困的同學。

    站在雨裏,淚在眼裏,飽經風霜,受盡挫折,嘗盡酸甜苦辣,在坎坷的路上翻筋斗,屢戰屢敗,卻依然故我。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到底,總有一天,溫暖的陽光就會照亮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與大部份經濟背景較差的學生一樣,因政治風波,高中尚未畢業,紫君被迫輟學,此刻踏入現實社會,高不成低不就的。紫君首選的工作是當家教,學生雖不多,總算暫時有個理想的職業,還有點小收入,心裏也踏實,於公於私,利人利己。

    家教工作有一段日子,在親戚的撮合下,她嫁到外地,幾年後,因夫家家庭成員多,夫妻商定,乘着年輕,可以在人生路上去體驗,去追夢,還可以摸着石頭過河。於是,丈夫與朋友到外地搞養殖業,紫君則和兩歲的男兒搬回先達,到郊區的車站附近賣麵包。那是個魚龍混雜之地,搬家第一夜總算平安無事。第二天傍晚,五個小混混來撬門,她正好在小陽台上,便大聲吆喝,可小混混不甘示弱,聲嘶力竭,邊叫邊撬,紫君情急生智,拿了個空桶,死勁敲打,鄰居聞聲沖出陽台,小混混才忿忿離去,總算有驚無險。

    烏雲壓頂,雲急風高。一天黃昏,狂風在城內肆虐,樹木連根拔起,天線杆吹彎了、折斷了,高壓電線冒着火花,風掀房頂,鋅片撲騰,四處人喊:“鋅片飛了,快追!”

    紫君望望床上睡着的孩子,聽着鋅片拍打橫樑的聲音,聲聲敲在緊縮的心上,她不安的準備着雨前的工作,盛漏雨的水桶,搬動被褥衣服等。這時,鋅片已掙脫釘子,飛起來了,一片、兩片、三片、四片。大雨傾盆而下,忙亂中她仰面朝天滑倒了。此刻,她分不清臉上流的是雨還是淚。“怎麽辦,誰來幫我?”她猛然起身,看看睡着的孩子,飛奔出去,關好門,找鋅片去了。幸好碰上幾個找鋅片的鄰居,經辯認後,物歸原主,但少了一片。哭吧,盡情的哭!可她不哭了,她應當感謝上蒼賜她母子平安。然而,別忘了樑上君子能否從天而降,就不得而知了。

    為了走出危機四伏的人生低谷,紫君第二次搬到巴剎附近,轉業出售傢具。

    第二胎男兒臨產,她將大男兒寄養母親家。產後第三天又開業做生意,雖然也雇用幫工,自己還得包頭蒙臉穿外套坐櫃枱,顧客上門只看見兩粒眼睛。

    日子雖然艱苦,還是年年難過年年過。每當回娘家,大男兒總是抱住媽媽的腿,哭着說:“媽媽,我要媽媽,我要弟弟,媽媽,我乖,我聽話,媽別不要我……”。紫君心如刀絞,她克制不住心酸的淚,緊緊抱住孩子,再也不分開了。從此,她更忙於業務家務和孩子。常常來不及煮菜,只好買路邊推車叫賣的Mieso面撈給孩子和着飯吃,自己喝湯泡飯。她偶爾也買一隻雞腿,小的男兒爭要下腿,媽媽只好讓大的拿上腿了。這生活的小情節,加上小時候的寄養,已在大男兒幼小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直到唸大學,有一天,在通長途電話時,大男兒才抖出了多年埋藏在心中多年的宿怨。紫君的心似乎被紮了一下,她十分震驚,母子間的糾結竟然毫不知情,她半晌說不出話。 

    父母必須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處理孩子的問題要以溝通的方式,要客觀公正,找到平衡點。心靈上的傷遠比肉體上的傷難癒合。亡羊補牢,尚未晚也。

    為了嘗試創新之路,夫妻倆一起搬到蘇島南部,與朋友合夥搞小食品手工業,但是,沒分得一羹羊肉湯,卻弄了一身膻。夫妻倆依舊兩袖清風,還沉冤莫白。他們又分開兩地,一個再搞養殖,一個再賣傢具。

    紫君敢於面對慘酷的現實,敢於穿越黑暗的隧道去尋找光明。不怕苦,不怕累。她無所不能,縫衣做糕,裝棉花褥子,縫製帳篷等。她繼承了母親勤儉的遺傳因素,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

    在我的印象中,他們由近搬遠,由遠搬近,一直忙於搬家,改行創業,堅韌不拔,最終,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開劈了自己的一片商業領地。

    不一樣的職業背景,不一樣的人物個性,造就了不一樣的人生。再平凡的人,也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成功。歲月無情,刀刀刻人老,望着歷史遠去的背影,人們又在編織着新時代更動人的故事。


    晚餐與健康:千萬不要以為隨便進食晚餐無關緊要,專家研究發現,很多疾病發生的原因之一,來自晚上不良的飲食習慣。晚餐吃錯了,小心疾病上身。

    晚餐與肥胖:90%胖子緣于晚餐吃太好、吃太多、加上晚上活動量小,熱量消耗少,多餘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肥胖就自然形成。

    晚餐與糖尿病:長期晚餐過飽,經常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島素負擔加重,加速老化,進而誘發糖尿病,並且晚餐吃太多,吃太好,造成的肥胖也會引發糖尿病。

    晚餐與腸癌:晚餐若吃過飽,蛋白質食物無法完全被消化,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

    產生有毒物質,加上活動量小及進入睡眠狀態中,使得腸壁蠕動慢,延長有毒物質停留在腸道內的時間,增加大腸癌發病率。

    晚餐與尿結石:人的排鈣尖峰期在餐後的4~5小時,若晚餐太晚吃,當排鈣尖峰期到來時,通常已進入睡眠中,於是尿液滯留在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鈣不斷增加,容易沉積下來形成小晶體,長期下來就擴大形成結石。

    晚餐與高血脂:晚餐若採高蛋白、高油脂、高熱量進食方式,會剌激肝臟製造低密及極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脂也容易上升,造成高血脂症。

    晚餐與高血壓:晚餐內容若偏葷食,加上睡眠時的血流速度減緩,大量血脂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進而引起細小動脈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容易讓血壓猛然上升,也加速全身小動脈的硬化。

    晚餐與動脈硬化與心臟病:晚餐的飲食若偏高油脂,高熱量,可引起膽固醇增高,並在動脈壁堆積起來,成為誘發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一大原因。此外,動脈硬化形成的另一主因,是鈣質沉積在血管內,因此晚餐的盛食、美食、飽食及太晚吃晚飯都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其中原因。

    晚餐與脂肪肝:晚餐若吃太好、吃太飽,血糖和脂肪酸的濃度會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間活動量小,也加速脂肪的轉化,造成脂肪肝。

    晚餐與急性胰腺炎:晚餐若暴飲暴食,加上飲酒,容易誘發急性胰臟炎,甚至使人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晚餐與腦部退化:若長期晚餐吃太飽,睡覺時腸胃及肝、膽、胰臟等器官仍在運作中,使腦部不能休息,並且腦部的血液供應也會不足,進而影響腦細胞的正常代謝,加速腦部老化。青壯年時期經常飽食的美食家,在年老後有五分之一機率會罹患失智症。

    晚餐與睡眠品質:晚餐的盛食、飽食,必然造成腸胃、肝、膽、胰臟在睡眠時仍不斷工作,因傳訊息給大腦,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中,造成多夢、失眠等,長期下來還會引發神經衰弱等疾病。

    五個健康吃晚餐的方法:(一) 晚餐吃少、定量為好、不暴飲暴食。(二) 晚餐時間在六至七點最有益健康。(三) 晚餐要多吃素食,少吃葷食。(四) 晚餐少吃高油、高脂肪、高熱量、高鈣、脹氣食物。(五) 發育中的孩子可以適當的多加一餐。

    飲食的自然方法,可安全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九類食物最有效:

    (一) 早餐吃一碗燕麥粥。(二) 中餐吃半碗豆類。(三) 晚餐吃三瓣大蒜。 (四) 每天吃半個洋葱。(五) 以橄欖油作為食用油。(六) 每天吃一個蘋果或酪梨。(七) 每周吃二次清蒸鮭魚。(八) 每星期喝一碗姜湯。(九) 添加紅曲於菜餚中。(載自《先達人》網站)

 


    我祖籍在廣東開平,1932年出生在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恬靜秀美的先達市。自我懂事起,先達靜謐的景色就深深烙在我腦海裏。如今回國已經幾十年了,但兒時四處遊山玩水的情景如幻燈機般在記憶裏閃爍,尤其是多峇湖那優美宜人的景緻更是令我留戀不已。

    我有兩個母親,所以兄弟姐妹多,家裏的孩子有10男6女。我的生母是廣東順德人,同胞兄弟姐妹有5個,我排行老二。也許是子女多的緣故,父親對我們極其嚴格,我生性好動爭強,又是個女孩子,在我的印象裏父親好像不怎麼喜歡我,所以我極少與父親說話,那時,在家裏我只與兄弟姐妹在庭院裏追逐嬉戲度過。

    八歲那年,為了到華僑學校去讀書,父親給我取名叫梁麗珍。在學校裏,我雖然貪玩,但成績一直名列前矛。從四年級開始,我在班級裏一直是班幹部,許多同學都圍繞在我身邊,可謂是一呼百應。我最喜歡游泳,離家不遠處,有一條河,河水緩緩向東流,那是我最愛去的地方。我經常帶着同學到我家附近河邊去玩耍、游泳。河堤上栽滿椰子樹、松樹,河坡上種滿荊條,荊條花開,整個河邊都彌漫着淡淡的荊花香氣。河水緩緩地流着,同學們一到河邊,撲通撲通地跳入河中,在水中比賽,看誰潛得遠、憋得時間長。有時還分組打水仗、捉迷藏,誰能捉住對方,誰就羸,玩得可高興,河邊上竟是我們嬉戲的聲音,大家都把自已曬得像個黑泥鰍似的。

    1950年,我進了先達華僑中學,學校地址在榴槤街。我在“少慧級”(當時華僑中學分“少敏級”、“少鋒級”和“華青級”等)讀初中。我當時成績優秀,讀書勤奮,班主任十分“器重”我,也許是班主任認為我的名字過於俗氣,希望我能一直保持着這種學習態度,把我的名字改為梁迪岩。到了初中,一直擔任班幹部的我仍然頑性不改,尤其喜歡游泳,一放學便和同學常到家附近的游泳池去游泳,游泳池不同大河,有專人管理,要買票,要體檢,和同學天天都去,身上沒那麽多錢,便偷偷地從後門溜進去。連續游了幾個月,覺得那裏人多太擠,不是游泳的好地方,又開始懷念那可以一口氣紮下去、在河底下潛泳,又可以游上十幾米的大河,對泳池那種情趣已淡然無存,也許成為了我最早的鬱悶。後來,在一次郊遊中偶然發現在先達市的附近有一個環境優美的淡水湖–多峇湖,我們高興極了,常相約到多峇湖去游泳,我們一群孩子興奮地奔向湖邊,縱身跳進水中,痛痛快快地暢游其中,從此又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游泳的樂趣。悠靜的湖面、涼爽的湖水,對着這麼好的湖水,我彷彿又找到了快樂。多峇湖畔長着成林成片的綠樹,湖邊的坡坎上,綠茵茵的草皮地,長着濃鬱的青草,成群的鳥兒在林中出沒,湖中生活着許多種魚、蝦和螃蟹等,是我們最喜愛的食物。湖水四季清澈,即使在漲水的季節,水仍然是清清的,水流衝撞在石頭上,濺起雪白的水花,歡快地向遠方奔去,給人一種勢不可擋的感覺。湖水源自於深山,清澈潔淨,特別清涼,置身於這樣的好水中,不僅洗去了疲勞,也使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享受。站在湖邊,能清楚地看到湖中游泳人們的游姿,許多同學就是這麽看着別人游泳後學會游泳的。夕陽西下,落日的餘輝映照在湖面上,天上的彩霞和水中的倒影連成一片,金光閃閃,水天一色。我們靜靜地躺在水中,水草輕輕地飄蕩,調皮的小魚在身邊游來游去,時不時還啄上一口,癢癢的感覺,此情此景,身心靜下來,享受着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寧靜感覺。

    那時,參加學校的愛國讀書會、歌詠隊等組織,和同學們一起常到先達各地去演出。其實參加這些活動自已也在接受教育,慢慢地有了回國參加祖國建設的想法。我把想法告訴父母,但他們都不同意,因為家裏子女多,家庭並不富裕,說實在連買船票的錢都沒有。遭到父母反對後,我回國的慾望並沒有熄滅,反而更加高漲。一年後,我悄悄地退學了,到離先達不遠的實武牙當一名小學教員。為了賺夠船票錢,我省吃儉用,捨不得租房,住在姑姑家裏,每天上課來回走上好幾裏路。教了一學期,發現並沒有掙到多少錢,我心中着急,辭去了教員工作,回到先達,在一家卷煙厰打工,邊打工,邊去培訓做裁縫,下班之餘,自已做裙子、衣服去賣。附近的人知道我會做裁縫,紛紛交布料讓我幫他們做衣服,顧客多了,加班加點,有時幹到淩晨,天亮接着還要到卷煙廠上班,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雖然辛苦,但一想到快將回國,變得精神振作,十分興奮。

    1952年,我終於攢足了回國的盤纏,與20多位同學相邀一起回國,我們從印尼登船,途經新加坡,再到香港,由深圳走進心目中的祖國。在廣州華僑補校,我突發奇想,和幾位同學匆匆趕到北京華僑補校,可惜招生期已過,我們只好再回廣州華僑補校,途經上海時,那裏的僑聯主席挽留了我們,並介紹我和另外兩位同學到上海衛生學校婦產專業學習。兩年後,從學校畢業,分配到上海第一婦幼保健院工作,後來又到杭州工作了幾年。因為丈夫是福建人,1960年我主動要求調到福建省一建公司工作,一直到離休。

    1993年,我第一次回印尼探親,當我再次來到先達市,這個一直魂牽夢繞的城市卻又讓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那些低矮的木屋、石砌的碼頭、狹窄的街巷都不見了,唯一能與我夢痕相吻合的是多峇湖,也許是多峇湖保存我太多的美好記憶,留下我太多的趣事。當我再次踏上多峇湖,心震撼了,它依舊那樣的美麗,那樣的清澈,我輕輕掬起一汪水,感覺它有着絲綢般的柔軟,翡翠般的冰涼,就是這般柔軟和冰涼,瞬時沁入我的內心、感情深處。面對眼前那如詩如畫的景色,心想,如果不是因為有遠大的理想,我是不會離開這多峇湖。


1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本文导航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