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人 首页 先达人 先达人物志 查看内容

高风亮节熊守炎

2017-9-12 13:58| 发布者: zjj| 查看: 992| 评论: 0|原作者: 张爱粦|来自: 张大永推荐

摘要: 高 风 亮 节 熊 守 炎 作者: 95岁老人张爱粦 编者按 这是一位跟先达人都很熟的朋友熊志仁小姐传来的一篇纪念她的先父的文章,是本站编委张泰永先生推荐来的。本站编发给大家分享。这是已经95岁高龄的张爱粦老 ...
                               高 风 亮 节 熊 守 炎
                                    作者: 95岁老人张爱粦
   
编者按
   这是一位跟先达人都很熟的朋友熊志仁小姐传来的一篇纪念她的先父的文章,是本站编委张泰永先生推荐来的。本站编发给大家分享。这是已经95岁高龄的张爱粦老人最近撰写的关于缅怀熊志仁小姐父亲熊守炎的文章。熊守炎先生当年曾任棉兰《民主日报》编辑、《华侨中学》数学教师、“苏东华侨总会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棉兰支部”秘书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创办了棉兰中国银行,并一直在棉兰中国银行工作到1967年,印尼反动右派势力上台,中印尼断绝外交关系。反华、排华逆浪滔天。领事撤走了、棉兰中国银行被关闭,他被迫回国。熊守炎先生1996年6月10日病逝于香港。熊老先生的一生,是热爱祖国、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忘我劳动、鞠躬尽瘁的一生。特别是为海外金融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热情为侨胞服务。为华侨社会的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努力工作,为中印(尼)两国人民的友谊贡献了力量。在华侨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也是侨界中的典范,他的功绩,将载入史册,永为世人所景仰”——中国银行总行和中国驻棉兰总领事馆都给于熊守炎先生了很高的评价。
    文章的作者张爱粦老先生,1922年出生于印尼苏北亚齐瓜拉新邦,是印尼第二代侨生。二战前在棉兰苏东中学第一届高中无条件出狱,先后在初期的“棉兰华侨总会”及《民主日报》编辑部工作。1952年初回国工作,1985年离休。2015年荣获了中央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荣誉勋章。
 
 
                                 高风亮节熊守炎
     
       上世纪40年代末,棉兰《民主日报》编辑部来了一位新同事熊守炎先生。他是报社董事长刘筱梅聘请来的。
      刘董事长家在马达山,在棉兰也开办有“吧城公司”。而熊公曾在马达山居住,与刘是广东梅县同乡,早已熟悉。移居棉兰后,两家来往密切,刘聘熊加盟《民主日报》,意在加强编辑部的阵营。

     熊是经济行家,故编辑部在经济版特意设立一专栏《商场漫步》由他主持。以熊在经济领域的学识和能力,分析和展
就读。日本南侵时辍学,参加地下抗日组织,是印尼苏北地下抗日组织“华抗”成员,9.20事件被日军逮捕入狱,在先达坐牢,直到日本投降。日本战败投降后
望商场的形势、趋势必有独到之处,因此很受商家的重视和好评。后来便由他专门撰写经济问题的社论。
     熊公在编辑部是开心的,因为还有两位同辈老乡:祖国新闻编辑李次殷、华中老师古鹤龄,兼职《南洋新闻》副刊。我是小老乡,小字辈,见了面只是点头微笑,或者叫声熊先生。1951年中,我离开报社,随后回国,我们相处的时间不算长,但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国内听说他后来在新创办的棉兰中国银行工作。他对侨社有深入的了解,也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加上热情周到的服务,诚信的品德,赢得广大侨胞的信任,为建国初期的祖国获取了许多急需的外汇。
     近年我与熊公的大闺女熊志仁女士不期而遇。因是前辈老同事的女儿,必然一见如故! 并从她那里全面了解到熊公的家族状况。
   
      原来熊公守炎1909年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书香世家。难怪看他就是个斯文的书生模样。其父亲熊保关时任梅州县议会民选议员。创办了梅县第一间公学——贞干小学,并历任校长数十年,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熊守炎本人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且又耳濡目染,深受家庭书香熏陶,十七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梅州中学。获聘为梅州教育局督学。
     在梅州中学求学期间,与同班同学连贯,时名连学史以及饶彰风等人,志趣相投,结成莫逆之交。一年以后,考入中山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大学功课十分繁忙,他除了求学外,课外时间,又参加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1929年冬患上风湿热,不得不休学回乡治疗。时在泰国曼谷经商的伯父,突然停止了资助学费,又接获以五十多岁年纪始到南洋谋生的父亲客死异乡的噩耗。为了维持生计,料理父亲后事,他只好辍学,走上了下南洋谋生之路。
     由于入境印尼时,荷属殖民政府对知识分子特别避忌,填写职业一栏时,只好填上“金匠”,造成了日后择业的许多困难。以后的数年,他只身一人,在亚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做过店员、书记、簿记等职务。他深知要在异国他乡扎根立足,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他因此刻苦勤奋,自学经济学、会计学。此后数年,担任过荷文、英文、中文会计。
    
     1931年“9.18”事变,东北沦陷。他忧国忧民,震惊愤慨,终于患上失眠症。1933年冬,回国休养治疗。病愈后于1934年3月3日,奉母命与毛里求斯侨生李美妹女士结婚。同年秋天,为养家糊口他又只身回到印尼亚齐,任职荷文会计。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1939年战火烧到梅州。熊家祖居附近的机场和农业学校,遭受三十多架日机的狂轰滥炸!熊的老母、妻子和襁褓中的婴儿、老弱妇孺一家三口,挑着担子,徒步逃难到惠阳,转赴汕头,乘搭小船到香港。在香港落脚西环一家小旅馆,准备到印尼寻找亲人。谁知,就在附近的酒楼,巧遇本家堂弟熊守木,才知道她们的亲人已经从印尼返回香港,正准备出发去延安!
     战乱期间,通信十分困难,才会发生这种险情,差点一家人擦肩而过!在熊守木的引领下,一家人终于团聚。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他放下了赴延安,参加抗日革命队伍的决定。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一齐乘搭“万福士”号轮,飘洋过海,来到印尼。这期间,虽然生活困苦,难得的是分隔多年的一家人,总算可以生活在一起了。熊虽然奔赴延安不果,但始终没有忘记抗日,一家人节衣缩食、并发动侨胞一起捐赠衣物、款项支援祖国军民。
   
     1940年,举家由亚齐搬迁到马达山。时棉兰福建学校聘请他担任商科主任,同时兼任苏东中学夜校部会计讲师,讲授会计学原理以及会计业务。时“九.二0”事件殉难烈士冯禹萱君,是熊班上的学生、时任苏东中学学生会主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加快了南侵的步伐,他举家迁往亚齐怡里。为解决华人子弟接受华文教育的问题,他在怡里创办了“华侨学校”,自任校长。其妻李美妹女士,曾就读“女广一”师范班,可以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工作。1942年3月中旬,日军在附近的码头登陆。为了保护学生,他当机立断,停办学校。有效地保护了华侨子弟,而其在学校附近的家,却已被日寇洗劫一空!一贫如洗的一家人,又被迫迁回了马达山。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他疲惫地奔走于棉兰、马达山、新加坡之间。在这期间他仍不忘向群众宣传抗日思想。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21日,他应朋友邀请,匆匆返回棉兰。先后担任《新中华报》、《民主日报》编辑。《新中华报》后来立场有变,他就毅然离开。去《民主日报》则是应报社董事长,他的好友刘筱梅君之聘。之后,应邀担任《华侨中学》数学教师、 “苏东华侨总会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棉兰支部”秘书等职。
      二战结束后,人民生活异常困苦,百业待兴。他意识到重振经济的重要性,于是他致力国际贸易的研究以及商科人才的培训。1947年,他专赴新加坡开办“会计事务所”、还开办会计训练班,培训会计人才。出版了《会计学原理》等书。这期间,与新加坡爱国侨领庄希泉共住一室,经常与胡愈之等人以及其他爱国侨领共商国是,结成莫逆之交。
      由于常常被邀在《南洋商报》上发表文章,剖析世界和中国的形势,爱国言论笔锋锐利,被英国殖民政府列入“黑名单”,意图进行迫害!他得悉后,于1949年中辗转回到印尼棉兰,随后在《民主日报》任职。
   
    为了生计,他和友人租下格沙湾的铺头,成立了“大陆布匹有限公司”。经营新中国布匹出口印尼的业务。由于布料质量好,物美价廉!大受侨胞欢迎,生意兴隆,家境渐渐好起来了!
     1952年,他突然收到广东省省委,老同学饶彰风君的信函,邀请他出任广东省中国银行行长一职。同时又收到中国银行总行的邀请,请他与叶骥才君、邱金忠君共同筹备组建中国银行棉兰经理处。那时国外的中国银行,其实是权力的代表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他深知筹组中国银行的任务十分困难艰辛,而且待遇不丰!但他毅然放弃了可以令他致富的商业行为,接受了中国银行总行的邀请,于1952年秋,开始了银行的筹组工作。他每月所领工资,仅够家里二十来天的生活开销。差不多每月中旬,他就要与友人商议,从“大陆布匹有限公司”的股本里支取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他的此举,难免被人取笑“愚蠢”,他反而无怨无悔。更多朋友称赞他“胸怀大志、热爱祖国、光明磊落、克己奉公”。他牺牲个人利益,是一个为祖国的金融事业作出奉献的谦谦君子。
    1953年1月7日,银行正式开业。他每天清晨七点出门,晚上七时许才回家,还带着未做完的工作回来,往往工作到深夜。他廉洁奉公,协助许多侨商解决商业营运中发生的困难。他待客以诚,闻名于各阶层。
    1962年,他因视力严重衰退,而不得不提前退休。荣获总行鉴定嘉奖为:“为祖国财经与外汇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十年里,他除了银行的工作以外,也经常应邀为《民主日报》撰写社论。主要分析各地政治经济形势。并没有领取稿酬!只是常常收到“大地书店”的书券。这书券就是“稿酬”。星期日,他领着子女们走进“书的海洋”,在那里,他的子女们贪婪地吸收着各种进步书籍里的新鲜知识,也浏览着许多古典文学的精华,无形中获得了深厚的文学积淀,为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每天傍晚,夜幕降临,旧友新知便集合在他家门前的宽大台阶上,围桌夜话。一杯清茶,滔滔宏论,抒发着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
    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积极发动侨胞为祖国争取外汇,为国家输入化肥、橡胶、木材等被美帝封锁、禁运的紧缺物资。这绝不是一项赚钱的生意!他自己倾尽所有,为国家输入化肥。这些事,他从未向在国内就读的子女们提及,直到有一日,其长子敬众忽然被生产队邀请,参加一个庆祝活动,才从大队干部的口中得知:父亲曾经输入化肥,支援农业建设。
      1967年,印尼反动右派势力上台,中印尼断绝外交关系。反华、排华逆浪滔天。领事撤走了、中国银行被关闭、华校、报社、书店被封闭。他家的大门口被反动军人贴上了醒目的红色标誌,周围有军人巡视,随时有被害的可能!幸得一机警的友族三轮车夫的暗中协助,远远发现,绕道避开,才没有遭到毒手。于是一家大小匆忙想法离开棉兰,飞赴椰城,经金边返回祖国。获中国银行总行安排落户在北京什刹海千竿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那是前清贝勒爷们住的四合院,现在作为承载历史的文物而被保护着)。
       这时正是国内大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全国到处文攻武斗,天翻地覆! 他获知在京、和在省城的老朋友:连贯、胡愈之、饶彰风等人均遭到冲击。饶彰风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1974年,老人终不敌北方的严寒气候,移居香港。
      1996年6月10日6时30分因病在香港东区医院撒手尘寰。香港有关社团苏岛爱群社、香港侨友社以及生前老友朱培琯、陈世兴、许楓、卢木川、郑光煌等成立治丧小组,为其举办隆重的追悼仪式,为其送行。
       熊公的一生,正如原驻棉兰各届领事: 刘庆有、许天林、刘亚民、张裕等人在唁电中写的:“守炎先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进步和建设,特别是为海外金融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热情为侨胞服务。为华侨社会的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努力工作,为中印(尼)两国人民的友谊贡献了力量。”
    “华夏文化交流中心”也在唁电中写道:“熊老先生的一生,是热爱祖国、为祖国建设事业忘我劳动、鞠躬尽瘁的一生。在华侨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也是侨界中的典范,他的功绩,将载入史册,永为世人所景仰”。
       其他各有关部门:“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市政协台港澳侨联”、“中国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等都纷纷发出唁电,对熊老先生一生为祖国、为侨胞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我们怀念熊老先生,要永远记住并学习他克己为公、淡薄名利、不遗余力,为国为侨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高风亮节。
                                      九五老人、老同事张爱粦
                                              2017/8  深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