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期) 香港先達聯誼會 2019年6月
林淑明 先達的巴剎(Pasar),規模大,在大街、南京街、榴槤街和北京街四條大街之間。 如今的先達巴剎,屋頂全面覆蓋,且有有蓋的天橋跨過榴槤街,連接昔日的圓形魚巴剎和已消失的印尼人雞市場和理髮棚。 因為對早年的巴剎印象深,感情厚,重遊先達時,經過今日巴剎的外圍,覺得巴剎內除非陽光充足,且有燈盞開放,想必一定陰暗,因此裹足不入,不知內裡乾坤,有何風光。 昔日的巴剎,宏亮明朗,鐵絲圍繞整個巴剎,有一座豬肉售賣屋,一座牛肉售賣屋,兩屋並列,有印尼婦人的印尼小食攤,有無蓋的華人雜貨兩台。有一次,巴人叫我買茶葉,在雜貨台一家賣茶葉的買了回來,巴人一看,說不是買這個,要買Selong,錫蘭茶,于是我又返回去把錫蘭茶買了給巴人。 巴剎隔榴槤街,兩座圓形有蓋巴剎,各有兩重鐵門,是防止腥臊味外泄而造,其中一座賣海鮮,王家尾叔王謙宇的王家就在這裡賣海鮮。 俱往矣,先達巴剎,舊跡無存,今貌全新,記憶中的巴剎永銘心中! 先達青年聯合會會所,在榴槤街,管理人皚渠,忘了姓甚麽,都叫他DaiKi。 樓下大廳發生過“侮辱國家元首罪的反對禍國殃民的蔣介石當選偽總統”小黑板粉筆標語,先達國民黨告官,先達法庭判刑,送至棉蘭高級法院卻宣判無罪。 樓下後廳圓柱,有胡愈之的題字。 樓上的前廳,夜晚燈光下,熱鬧歡騰的青年中,有鄭子經校長公子鄭少先,有經常買榴槤來與大家共享的丕桓,也忘了他姓甚麽。 夜夜熱火朝天,朝氣蓬勃的先達青年聯合會會所二樓的前廳,還有幾個曾經參與的人健在呢,這些人也七老八十了,所以趁時寫寫當年的情景,留下點滴舊事,免得消失了無痕。 不要忘記,青年聯合會的主席是伍渙沾,執委有鄭欽鎂、林少青、陳斯剛、王謙宇、宋涼贊。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北京有黃書海、林瑞玲、饒鐵生,香港有張育文、鄭遂源、林海安等。 中國羽毛球行業從蹣跚起步到矚目于世,印尼歸僑的貢獻將銘記史冊,他(她)們為國爭光,奪得羽球王國的寶座。他(她)還培養了不少羽球精英。其中最突出的是為羽毛球奮鬥一生的歸僑夫婦——印尼歸僑傅漢洵和馬來西亞歸僑曾秀英,他們耕耘于廣州羽壇,親歷和見證幾代羽毛球人的艱辛成長,可以說是廣州最傑出的教練拍擋,青絲熬成白頭,心血化作雲彩,挖掘並栽培了眾多優秀的體育人才,並帶出了吳迪西、關渭貞、勞玉晶、林燕芬、謝杏芳、張潔雯六位羽毛球世界冠軍弟子…… 2018年9月,在《赤子情·羽球魂——傅漢洵回憶錄》發佈會上。廣州市體育局為傅漢洵頒發了廣州 羽毛球運動“終身成就獎”,為曾秀英頒發了“功勳獎”。在新書發佈會那天,這對羽壇夫婦的許多隊友、學生、弟子和四位世界羽毛球冠軍,都從各地趕來。那一刻,現場上的很多人都含着熱淚。 父輩厚望,子女承擔,回國報效 1957年,16歲的曾秀英奉父親之命從馬來西亞回國,由於她羽毛球打得好,經考核選拔,她成為廣東省羽毛球隊第一位正式女隊員。12歲的傅漢洵,就愛上打羽毛球,他具備打羽毛球的天資,被印尼的羽球協會主席蘇迪曼看上,本欲收他到印尼國家隊受訓。但他的父親傅高賓熱愛中國,他婉拒了蘇迪曼的要求,把兒子送回中國。他對兒子說,你回去為中國打球吧,我希望有一天,中國人能站在世界最高的領獎臺上!1960年初,年滿18歲的傅漢洵也接受父親的安排,從印尼先達回到廣州。 人生苦樂交響,常有奇遇,像是兩位華僑父親心有靈犀,更像是老天爺有意成全,傅漢洵和曾秀英在廣東省羽毛球隊不期而遇,漸漸相愛了…… 1970年五一節,傅漢洵和曾秀英結婚了,兩個羽壇高手結為恩愛夫妻,一輩子同甘共苦,桃李滿天。 當時的生活條件是艱苦的。她們就安家在廣州荒郊的“花果山”體委一間20多平米的小房間,一住18年,他們的兩個女兒傅朝暉和傅朝華姐妹倆都在這裏出生,度過了少女時代。 夫妻發奮,稱雄羽壇,為國爭光 傅漢洵和曾秀英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在羽壇上都奮力拼搏,國內比賽中都拿了不少獎項。1960年,曾秀英和吳秀鳳在上海獲得羽毛球女雙亞軍;1961年獲混雙冠軍;1963年又和梁小牧獲得女雙冠軍;1964年,廣東隊獲全國羽毛球女子團體冠軍,曾秀英是主力隊員之一。傅漢洵曾兩次獲得全國羽毛球雙打冠軍,還入選國家隊。廣東羽毛球男隊多次贏得全國團體冠軍,傅漢洵、侯加昌、方凱祥、黃鴻平、徐權亨等等很多隊員,都曾經是其中的主力,打敗過到訪中國的世界冠軍印尼隊,向國際社會印證了實力。由於當時的歷史環境,他們終究失去衝擊上世界冠軍的機會。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而屬於一個運動員的黃金年華一閃而逝,也由於運動過量帶來的傷痛,曾秀英和傅漢洵在70年代伊始便先後退役。 辛苦開創,教練生涯,業餘勝專業 曾秀英率先籌辦廣州體育館體校羽毛球班,開始了教練員的生涯,1971年1月傅漢洵也加入進來,夫婦倆再次並肩作戰。1973年下半年,傅漢洵和曾秀英擔任了廣州市中心業餘體育學校羽毛球班的教練,以原來的56中禮堂為訓練基地。動亂年月,這個禮堂曾經是造反派武鬥的現場,門窗破敗,四面透風;地板是水泥的,坑坑窪窪…一番簡單的修修補補過後,開始上課,最小的學員約10歲,最大的15歲左右,從基本功練起,並根據學員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傅漢洵在多年的積累和摸索中,形成了頗具個人風格的“廣州派”羽毛球教學技法。 傅漢洵除了是指導教練,還是體校的“補鞋匠”,“理髮師”;由於經費緊張,他自己動手製作羽毛球和蠟燭…這還不夠,三伏天,穿着破了幾個洞的運動背心,汗流浹背,腳踩人力三輪車,去運冰塊回來為運動員解暑、做冰鎮汽水的人是他;到處托人打聽營養品,購買葡萄糖為大家補充體能的人是他;每天清早六點,用彈鋼琴的手法敲門,喚醒小運動員們早起做晨練的人是他…… 77年,全國羽毛球賽在廣州舉辦,廣州中心業餘體校的羽毛球隊終於一顯身手,表現很出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業餘隊打敗專業隊”的說法不脛而走。由於這支業餘羽毛球隊的成績突出,廣州市羽毛球隊於1978年歲末破例被批准成立,開了國內先河,這是首個市一級單位組建的專業羽毛球隊,更多的好苗子被選拔進來了,這裏面就誕生了世界冠軍…… 先後八次獲得羽毛球世界冠軍的謝杏芳曾經說,我在廣州羽毛球隊的時候,傅指導和曾指導對我的教導,比我的父母還多…… 1981年,傅漢洵除了負責廣州羽毛球隊的教練,還兼任中青隊的教練,必要時也參與國家隊的教練組團隊,事業上迎來了最繁忙最充實的階段。 赤子情,羽球魂,承諾是一生 兒行千里母擔憂。1973年5月,與長子傅漢洵分別十多年的母親陳麗娟,從印尼到香港再繞道澳門,來到廣州,目睹兒子條件如此艱苦,母親心疼得直掉淚,幾次提出要兒子去香港或國外發展,她要把兒子一家“帶出去”,傅漢洵和曾秀英從來沒有想過要走,回來就是要報效國家的,初衷難改啊!只能忍痛“違背母命”。對傅漢洵來說,這是他第一次不聽母親的話。1979年,老母親再次來到香港,住在香港的兒子家裏,準備專門為長子傅漢洵開一個大家庭會議,議題還是跟上次一樣。曾秀英專門帶著小女朝華去“開會”,去面見婆婆和眾多親友,耐心解釋,之後曾秀英還是帶著女兒回來了。鐵了心的傅漢洵是第二次“違背母命”。 幾十年後想起來,傅漢洵的心還是隱隱作痛,身為人子,誰又願意辜負母親呢! 1978年和1983年,傅漢洵接到國家體委的通知,先後派遣他到澳洲和新加坡的羽毛球隊執教。他執教的優秀成績和教學作風,大受當地歡迎。一些人提出了優越的條件,挽留他他出國定居。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不忘初心,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永不變。他還是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廣東省致公黨主委,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政議政。 今年77歲的傅漢洵看上去仍然風度翩翩,氣質儒雅,他常說,他要感謝弟子們幫他實現了他父親的世界冠軍夢,他感到幸福…… (轉載自《印尼視角》) 编者按:先达座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腊北部高原,虽然只是一座小小山城,但上天特别眷顾这座城,祂让这座城既地灵又人杰,处处卧虎又藏龙,它孕育出无数出色的子女,其中有国家级的翻译家、有抗日革命志士,有名震中外的运动健将、闻名的电影明星和商界强者,他们的光辉事迹,已广为人知。现在,我想介绍一位的羽毛球运动健将先达之子傅汉洵夫妇,原文作者是李伟辉先生,题目是《一对归侨夫妇,培养六位世界冠军》,为了突出傅汉洵先生是先达人,未经原作者同意,编者私自将题目改为「先达人傅汉洵先生伉俪,培养六位世界冠军」,祈望原作者见谅。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