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社基本是好的——也谈印尼华社的命运
啄木鸟
5月19日《国际日报》刊登翁俊民博士发表的署名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尼华社的弊病,并提出改良的意见。他说,“印尼华社若不彻底变革,只是空有其表,会不断衰败直到名存实亡,华族的前途命运也会陷入迷茫”。他又说,华社成了一个虚华浮夸的名利场,大家沉醉其中,不愿醒来;如果我们还是这样沉醉在歌舞升平、安逸浮华的现状,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华族的命运岌岌可危。
翁博士还指出,华社有许多山头,人人争权夺利,争当主席、会长,把社团搞得乌烟瘴气,许多社团成为虚有空名的乌合之众。
接着,叶联强文友和林越文友,也在《国际日报》发表类似文章,对翁博士提出的观点发表意见,也指出当前华社的确有严重的毛病,赞成改革。
本人对上述三位作者提出的看法,原则上有同感。多年来,笔者曾以此问题想发表意见,但都没有这个胆量;现在有人登高疾呼,我就壮了胆,也来谈谈我的浅见。
我认为,印尼华社基本上是好的。许多社团成立时都表明鲜明的立场和宗旨,就是要为社会服务、为会员搞好福利工作,发扬互相帮助精神,团结进取;回馈和构造和谐社会,与兄弟族群搞好和谐关系,为印中友好建造友好金桥……。这些宗旨立场都很正确,问题是如何实施、领导层如何以身作则履行上述职责。社团的好坏,不是章程立场的问题,而是领导层领导是否恰当、是否正确的问题。
印尼华社在民主改革后,像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许多社团成立后,没有基本成员,组织也没有经过民主选举,而其“领导”也是自封的,长期没有开会、改选,也没有进行活动,空有其表,华而不实;有的社团的头头,为了社团丰厚的基金,不惜一切代价想霸占主席宝座,目的就是为了想挪用或觊觎这个丰厚的基金。有的社团出现个人主义,当了领导以后就耀武扬威、自以为了不起,高高在上瞧不起别人。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社团从一个基金会分裂出来另起炉灶,那个当了主席的人傲气凌人,在就职典礼上污蔑新闻记者。
当时有位记者采访就职典礼,散会时,几位记者拿到了主办方给的车马费;可是有另一位记者却没有领到,同行的记者就告诉主席,这位主席很傲慢地说:“我没有请他来,为什么要给车马费!”说着就匆匆离去。这种瞧不起文人的“领导”,不鲜其人;有另一大社团,经常接待中国来访的代表团,记者也进行采访报道;后来,有记者突然得到通知,“不欢迎不是首都的报纸记者前来采访!”理由是为了“节省”开支,原来是为了省下25万盾的给记者的车马费!记者采访新闻是职责是任务,不给车马费也无所谓,但是为什么要有“本地”和“非本地”的记者之别?社团宴客花费几百万盾的宴费就不觉可惜吗?
以上所述的华人社团的领导,是应该受到批判和罢免的。社团如果继续让这种“领导人”来领导,不仅不会进步和有所作为,而且一定会把社团搞得乌烟瘴气!
成立华人社团基本宗旨是搞好会员的福利工作,以文化活动来搞好同乡、同宗、同行、同学之间的感情;为了凝聚力量,他们经常搞文化活动,唱唱歌、跳跳舞,或进行银会活动,读书会或文娱演出;逢年过节,在一起搞联欢叙旧,这是天经地义及平常的事情;搞这些活动,不会“大吃大喝”,只是在一起嘻嘻哈哈欢乐一场而已,这种活动是健康的,不能贬低为“吃吃喝喝”的举动;有些社团还做回馈社会的工作,逢年过节,他们组织力量到乡村分发“爱心包”给兄弟族群或穷苦大众,这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应该得到肯定和敬重。
有些社团,克服种种困难,及自筹款办教育,他们创建华文补习班或三语学校,这种办学弘扬文化精神,应该得到褒扬和敬意;这些社团领导,出钱出力,有些身历其境投入到办教育的行列,这些领导,不值得我们敬重和称赞吗?
中国大使馆的领导在参
加华社社会活动致辞中,经常表彰华社为团结华族、为建设印尼、为印中友好做出贡献,表示赞扬;印尼的一些高级官员,也经常表扬华社对印尼经济建设、为印中友好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褒扬。
所以,我说,印尼华社基本上是好的。我们在批评坏的一面的同时,也要表彰好的一面,这不仅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而是“是”和“非”的问题。
翁俊民博士的观点令人敬佩!我们要好好反思。错误的,我们要改,要彻底改!对好的要保持、要继续搞下去;只要不断有批评的声音,有敢说敢做的人发声,印尼华人社团一定会从错误中得到教训和觉醒,从而在会务上得到改正和发展。一句话,印尼华人社团有着光明的前途!
2018年5月21日于雅加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