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社将何去何从 (中) ——维护华人三宝才能持续发展 叶联强 海外华人社会的支柱——社团、报刊与教育,亦称为华人三宝,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民族特征的重任。如果没有这三宝在海外维持华族之“本根”,那么海外华社也将不复存在。今天印尼华族虽在部分地区重现三宝,但其作用与效果远不尽如人意,不仅没有起到普及作用,还由于各种历史产生的局限性,道路坎坎坷坷,命运多舛。这就是当前华社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华社生存之道所在。在华族三宝中,目前华文教育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教育上去了,识字了,才能读书看报,才能学习本族文化知识,才能把口号提到弘扬文化的高度上来,才能确保传统文化的延续,才能维持海外华族之根。 上世纪六十年代,华文报刊如日中天,种类与发行量都很可观,可时至今日已锐减到昔日的百分之五吧了!虽然今天现代化媒体以电视、手机、网络等正在蚕食印刷媒体的份额,但印尼报刊的现状主要的还是由于过去华文断层所致。现在,识中文的老一辈已是寥寥无几,中、青年人不谙华文,华文报刊又怎会有令人乐观的前途呢? 在这种困难的处境下,偏偏华文媒体界又是不能真实地反映华人社会现实,过多地突出“精英”的英姿,大肆渲染豪华的宴席场面,让人造成错觉,误认为华人社会是如此莺歌燕舞,如此地辉煌腾达。所有这些不仅起不到实际意义上的教育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成为反面教材。 华文遭遇残酷摧残的历史是造成今日华文报刊处于窘境的最直接原因。本土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报人已不复存在,有的报社不得不聘请国外编辑办报,诚然是起用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但在办公室坐阵,在专业人员或兼职人员又十分匮乏的情况下,报刊新闻、副刊内容多以转载国外资料为多,促使本国立场模糊,加之读者因年老而越来越少,报份发行量锐减,印尼华文报刊的前途堪虑。多家华文报社理应共同探讨如何维持族群大业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拧成一股绳,才能找出正确的办报方向。 在华文教育问题上,我们至少面对以下三个方面: 一、华文教育是印尼华人进行自我教育的工作,别人是不能替代的。华文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是否由华人自身来推动,以及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立。在政府国民教育体系进行的华文教学,是国策所需,引用国际汉语教学惯例进行,其成败与否,取决于政府的国民教育方针政策,因此这种语言教育形式,不能称之为华文教育,而是(国际)对外汉语教学。以上两种华文教学有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任务与目的,虽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但应该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处理之。长期以来,我们在华文教育问题上驻足不前,是在概念上混淆不清的结果。 二、华文教育是进行华文教学的过程,我们经常对教材和教师提出很多评议,并且花去很大精力去改善,却不曾对华文教学法提过异议,忽略了教学法的重要性。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对华文教学(或称之为“对外汉语教学”)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教学理念。一方是以拉丁语系为理念的拼音文字教学法,又称“词本位”教学法;另一方是以承认汉语语言与文字具有其特殊语系为理念的以字为单位的教学法,又称“字本位”教学法。“词本位”与“字本位”教学法并不能简单地将之理解为教学技能的不同,这实际上是对汉语言的本质性该如何定位的问题。定位不同将导致教学方法的不同,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不同,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将使该语言系统面对生死存亡的命运抉择。 一向以来,我们都采用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法,这些以拉丁语系为其理论根基的汉语拼音教学法,偏重语言声调而忽视文字,过去的华校师生,都会为这类教学法有诸多疑问,毕竟它与我们过去在学校学习中文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多以西方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制定出的一系列教学法,认为外国人学汉语务必用外国的语法规律来解释汉语,殊不知这将违反了汉语传统的学习方法,而使汉语畸形发展。回顾我们在几年的华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对外汉语教学法不但没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到华语,感受汉语的魅力,反而使他们感到华语难学而产生厌倦甚至弃学。 (中) ——原载 2018年05月22日《国际日报》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