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人 首页 先达人 查看内容

生命的感动——黄书海

2019-2-26 11: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806| 评论: 0|来自: 北京朝阳区侨联

摘要: 中国华侨群体,同祖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命运不可分割。回头看,中国近现代史,处处都留下了华侨归侨不朽的贡献。他们以血泪打拼事业,彻底改变了家国命运。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形成了这一伟大群体代代相 ...

中国华侨群体,同祖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命运不可分割。


回头看,中国近现代史,处处都留下了华侨归侨不朽的贡献。他们以血泪打拼事业,彻底改变了家国命运。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形成了这一伟大群体代代相传的信仰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华侨群体神秘传奇,却又恰在你我身边。

生命的感动

作者/ 黄书海         编辑/孙岩      有删改


1932年9月24日,黄书海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先达市郊的峇哈八村。他的童年结识了很多原住民同龄玩伴,这对黄老日后成为印尼文翻译起了积极作用。


黄书海,印度尼西亚归侨,广东人,1963年回国,世界知识出版社主编,现担任北京印尼归侨联谊会顾问、副监理。《先达人社区网站》总编辑,主持出版《先达通讯》。

《生命的感动》著者黄书海,“谨以此书重温生命的感动,给友人和儿孙们留下一些念想和时空。”


1995年12月,黄书海和妻子瑞玲回印尼探亲,还专程回到峇哈八村,探望邻居们,同行的还有肖邦杰、李洁霜、陈玉霞、林锦寿、香玲、苏汝琴、江炳文等。


据黄老回忆说:“村子面貌依稀可辩,那条通往新拿刹的土路破败不堪,我们的‵旧居′已不复存在,原址已盖起一幢小屋。纵使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可是,峇哈八村被时光定格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境况毫无变化,甚至比原先还差,这令我感触颇深,恻隐之心,油然而起。”


求学的青少年时代

黄书海7岁上学,在先达中华学校念完初小高小。黄老回忆说:“令我刻骨铭心的是小学时曾留过一次级,这是我贪玩造的‵孽′,留级让我在兄弟同学中很丢面子,但也只能硬着头皮顶住,俗话说知耻而后勇,于是在放假期间,我发狠温习功课。”据黄老回忆,当时小学的黄妙贤班主任虽然对他很严厉,但是黄老对老师非常敬畏。


黄书海的初中,基本上是在华侨中学度过的。其中有一段时间,黄老和同学们没有课上,于是他和林友联、黄光辉等相好的同学自发地形成学习小组(后来被戏称为三剑客),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交流看法和学习心得。


他们读巴金的 《家》《春》《秋》,读鲁迅的 《阿 Q 正传》《孔乙己》《祥林嫂》,读茅盾的 《子夜》,读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读高尔基的《母亲》《海燕》,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些书对他们后来的政治取向和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黄老向往民主自由,反对蒋独裁,当时他们不可能参加抗日地下组织,但他们的读书活动却深受参加抗日地下组织的老师们的影响和关切。

这里是先达过去的老“中华学校”,先达中华学校在三四十年代,总体来说是实行文明教育的。新与旧、中与西,各种教育元素,在这所学校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这是当地一所很了不起的学校。它对弘扬中华文化和培养各类人才,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先达华侨中学成立后有初中三个年级,即民主级、海燕级和火花级。当时的黄书海数理化功课比较吃紧,初中毕业时,他的数理化也将将及格,于是他便把精力集中在文史地。


当时,黄书海利用空暇时间,撰写一些小文章,投给棉兰《民主日报》和《苏门答腊民报》。第一篇文章被录用着实让他兴奋不已,从此形成良性循环,文章发表越多,他的写作动力越强。后来,他参加过一次苏北华文作文竞赛,写了一篇游记,荣获第三名,被获赠一本苏联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华青级是先达华侨中学创建以来首届初中毕业班。1950年12月17日,《民主日报》特拨出整版发表由黄书海及同学编撰的毕业特刊,这对他们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和鞭策。其中黄书海为特刊写了一篇刊首语《在风雨中成长的华侨学校》,这篇文章虽然略显稚嫩和激烈,但总的政治倾向是正确的,并且这种政治倾向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一以贯之。


此外,他们还不定期出版中文印尼文双语壁报,结业时,他们出版了一本小开本,蜡纸刻印,内容是16名同学和5名辅导老师的临别赠言。黄老说:“60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这本弥足珍贵的《华青纪念册》,还是情绪激动,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静。”


教书生涯


1951年7月华青级结业后,黄书海被安排到先达市郊璜汶镇的璜汶小学教书,任校长兼教课。当时学生近百人,绝大部分是当地和附近剑麻园的华侨子弟,几十个学生按成绩分成四五个年级,因为教室不够,只能采取复式编制,即把不同年级的学生合并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


工作量之大,教学之难,对于刚走出校门缺乏教学经验的黄老来说确实是严重的挑战,好在当时他年轻,不缺工作热情和干劲,幸好有璜汶华侨总会主席张开荣和理事林廷省充当坚强后盾,他们不仅提供物资上的支持,并且从不干预教学事务,让黄老和同事放手干、大胆干。


当时黄书海和同事力图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努力做一个深受学生喜爱、教书育人的新型老师。正如宋朝范仲淹所云:“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他们亲自打扫庭院和教室,挑洗澡水,赢得当地华侨和学生的敬重。

《先达照片;高原小城的故事》主编黄书海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黄书海每周一上大课时,宣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长篇小说,很受学生们欢迎。他们还拓展了当地学生和先达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比如曾带领学生到先达影院看电影《白毛女》。在璜汶教学一年,除了做好校务和教学外,黄书海把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攻读印尼文和写作上。


1952年7月至12月,黄书海回到先达华侨中学母校教了半年书。当时学校安排他教初一、初二班的印尼文课,并兼任几节文史课,同时还担任华侨学校少先队辅导员。


1952年12月29日,北苏门答腊青年总会(简称“苏北青总”)第三届代表大会决定在先达华侨中学未完全竣工的校舍举行,黄书海参加了大会的组织接待工作。这次青总代表大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与当时主席团主席陈洪的出色领导分不开的。他是棉兰华侨抗日地下组织 (华抗) 的领头人,也是苏岛人民反法西斯总同盟领导人之一。黄老说:“1958年,我从驻雅加达大使馆因公出差到驻棉兰领事馆,当时请陈洪到领事馆协助起草一份有关当地侨情的报告,他的综合概括能力,令我佩服,我从他身上学了不少东西。1999年,陈洪应邀参加北京国庆50周年庆典,后因重感冒住进协和医院,我曾到医院看望他,他跟我谈起出版“苏岛九·二〇事件”纪念册的问题。他表明是他提出要我主编《忘不了的岁月》的第一人,对此我很感谢他对我的信任。”


投入新闻媒体


1953年1月至1954年12月,黄书海即被调到棉兰《苏门答腊民报》工作,报社工作给黄书海提供一个与教育界完全不同的发展平台,他担任印尼文电讯和报刊编译、副刊编辑、外勤记者,还负责报社玻璃厨窗布展中国新闻社发来的介绍新中国各种图片的印尼文翻译工作。


黄书海进入报社时,叶贻芳任《民报》印务局总经理,朱培琯任民报社长兼主笔,林革尘任总编辑。《民报》在政治上采取温和路线,多刊登经济商业讯息,以争取中间派,特别是广大浅蓝读者和群众。


当时黄书海以记者身份参与报道了1953年丹绒莫拉哇事件和印尼第一届语言文字全国代表大会在棉兰召开事件。

华文报纸《苏门答腊民报》在苏门答腊岛棉兰创刊


年终的时候,林革尘总编分配给黄老撰写一篇专稿——分析和综述1953年印尼政局发生的变化。这说明一年来他在报社的工作和写作能力受到总编的肯定。


1947年7月,黄书海参与报道荷兰发动“警卫行动”,进攻印尼军控制的城市和地区事件。《民报》组织编辑人员和记者前往火水山就地考察,当时,为了抵抗荷军的进攻,火水山地区的印尼军人采取焦土政策,把好端端的火水山城市和炼油厂付之一炬,许多无辜华侨和华人倾家荡产。


1234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